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包括西方音乐在内的各式西方思想和文化艺术涌入中国,强烈地冲击着这个古老国度历经千年的传统。自“五四”运动之后关于中西方音乐关系的讨论以及中国音乐发展方向等问题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歌剧、交响乐等西方经典音乐艺术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变革与发展。出生于中俄边境的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一生颠沛,在中国度过了其生命中的重要时光,他致力于创作和发展中国音乐,中西双重文化背景以及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音乐实践与艺术观,他的许多作品创作于中国,且多部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凤凰涅槃》是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多部具有中国性的作品之一,较为鲜见地以剧诗作为脚本创作,作品取材自郭沫若的同名剧诗《凤凰涅槃》,它基本保留了郭沫若剧诗的结构与内容,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类似于诗配乐的创作特点,其中部分形象以音乐的方式得以凸显。创作形式上采取西方歌剧形式,综合运用了歌舞剧、交响诗等艺术形式;在音乐的体裁与风格方面体现出一种独特性,音乐结构采用了分段式结构,以主导动机的方式创作;音乐与戏剧的处理上,作曲家依据戏剧脚本结构,将戏剧性冲突凸显于生与死的冲突以及“凤”、“凰”与所处环境的冲突。此外作曲家在其中扮演了歌剧创作和戏剧编剧的多重角色,最终形成一部既有别于西方歌舞剧,又有别于中国传统歌舞剧的歌舞剧作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以及中国歌舞剧创作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其钢琴伴奏部分首次试演于1946年中国歌舞剧社举行的游园茶会,其后并未正式上演。本文对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创作理念以及歌舞剧作品《凤凰涅槃》的创作背景进行梳理与概括,对作品的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包含戏剧与音乐两个部分,深入剖析其戏剧脚本、音乐动机、戏剧形象、音乐和声语言、织体结构等,在此基础上阐释歌舞剧《凤凰涅槃》的时代意义与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