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变迁的主旋律,农村居民点用地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强。如果制度的制定不能遵循居民点的内在演变规律,那么制度的调控效率也将不能保证正常的实施,进而就会导致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研究放到新的背景中去认识和体会,对制定当前行之有效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居民点适宜性研究过程中,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年鉴、变更调查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等多方面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spss聚类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注重新时期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的探讨,通过对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点现状、分布指数、景观特征以及多思维地构建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影响体系,在此评价结果上对兴义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分区调控,总结划分区域的特征以及调控模式和用地转换方向,以期为当前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兴义镇既是长江三峡移民安置区,又是丰都县重点沿江发展区,经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居民点布局不合理。①从现状数据结构表可以看出,居民点占建设用地的92%,所占比例太大。②各村域的居民点图斑面积和数量没有显著关系,相似度也很低。③居民点图斑表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特征。平均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为0.19hm2,小于等于0.19hm2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32.89%;小于等于0.19hm2的居民点图斑数量占居民点总斑块数的70.49%。④在布局优势分析中,自家沟村布局优势最小,胜利居委布局优势最大。
(2)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①在四大准则层: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主管因素,说明农户在居民点选址上最看重自然地理条件和所处的区位。②在九大指标层中,高程、道路通达度、地质灾害和农民意愿的权重都大于1,说明丘陵区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3)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丰都县兴义镇农村居民点用地与海拔高程、坡度、科教、水源、地质灾害、交通和城镇的关系定性定量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村居民点用地在量化分值较高的地方,面积大,平均图斑>0.19hm2。②农民思想与时俱进,选址不只看重某一两个方面,而是综合各方面因素。
(4)本文从自然、经济、区位和主观条件四方面因素共9个指标来构建兴义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评价方法通过单因素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法来得出结果,评价结果表明,兴义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受区域限制较明显,综合适宜度0-45.52,其中高度适宜性区域面积占兴义镇土地总面积的25.16%,中度适宜性区域面积占29.49%,低度适宜区面积占29.09%,不适宜布局区面积占16.26%。
(5)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兴义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四个类型区:适度挖潜区、重点发展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其各区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113.30hm2、188.59hm2、104.01hm2、41.72hm2。①按最大最小值排序为:适度挖潜区>重点发展区>限制扩建区>优先整治区。②按均值(0.19hm2)来看,适度挖潜区和限制扩建区均值>0.19hm2,而优先整治区均值<0.19hm2。③根据标准差越小越合理,越小整治的越好这一说法来看,适度挖潜区<重点发展区<限制扩建区<优先整治区。结果表明分区合理,适合兴义镇的整治现状和未来。
(6)在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模式和方向调控。适度挖潜区应对旧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整治和改造,限制用地规模增量,积极鼓励农户在旧宅基地上进行循环式开发利用,进行资源、耕作、建设用地划定后备区。重点发展区以保家寺村为例,对每一个村划定中心村和基层村。限制扩建区就是对建设用地保持现状让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自然消逝。优先整治区是对该区域可以保持现状,政府采取宽松的引导政策和限制发展措施。以白家沟三社为例,有54个居民点,面积达到10.48km2,有22个图斑>0.19km2,32个图斑面积<平均图斑面积,图斑面积都比较小,整治区需要先从小于平均图斑面积的开始,然后再进一步的整治大于平均图斑面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