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举措下,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德国已成为中资企业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日益增多的中资企业收购案在德国媒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于企业形象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媒体所建构的企业形象能够对公众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德媒眼中的中资企业形象意义重大。本论文以德媒关于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美的集团收购库卡机器人、福建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的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德国媒体所建构的中资企业形象。本论文的第一章着重阐述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以及具体研究问题。第二章通过详细阐述跨文化语境定义、他者感知理论、建构的媒体现实、媒体选择性、媒体效果等相关媒体理论及形象理论,构架出本论文的理论框架。第三章阐述了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批评话语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适用于本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在分析德媒相关报道的基础上,得出三一重工、美的集团、福建宏芯基金三家在德国实施并购行为的中资企业在德国媒体中所呈现的形象,以及德媒为支撑其话语立场所使用的策略。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之上,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升华,对比分析德媒所建构的三家中资企业形象的共性与差异,并据之为有意向在德实施并购行为的中资企业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其改善自身形象。根据研究目标,本论文以六家德国跨地区主流报刊及杂志Der Spiegel、Die Zeit、Die Welt、Frankfurter Rundschau、Handelsblatt和taz中的相关新闻报道作为语料来源,提出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德国媒体所建构的三一重工、美的集团以及福建宏芯基金的企业形象是怎样的?2)德国媒体采取了何种策略来陈述其话语立场?3)为了建构更好的企业形象,中资企业在德进行并购时可以作何改进?经过筛选,共有79篇符合研究要求的新闻语篇作为研究对象,依托前述理论框架,笔者用德国杜伊斯堡语言与社会研究所(DISS)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话语片段及话语束进行细致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德媒关于中资企业在德进行并购的报道总体呈负面倾向,与德媒对华态度相吻合且符合德媒的批判性特征。其话语立场一致性较高,所建构的三一重工、美的集团、福建宏芯基金的企业形象具有鲜明的相似性。其主要共同点如下:第一,无论是否为国有企业,德国媒体都强行(甚至使用错误的信息和表述)将中资企业与中国政府联系在一起,将中资企业视为中国社会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并借此给经济事件打上政治烙印。第二,德媒认为,中资企业在德进行并购的主要意图是获取高端技术以弥补自身科技创新力的不足,在这一过程中,德国企业的竞争力会大幅下降。第三,德媒只关注德国企业的利益,一方面想要获得中资企业所带来的利益(资金、开拓中国市场等等),一方面却担心发生技术转移和技术流失等问题。由此可见,德媒只想从中获益,却不愿付出任何代价。2)德国媒体使用了多种策略来陈述其话语立场。在语言层面,德媒通过选择Einkauftour、kommunistisch等特定词汇来论证其反对中资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的话语立场。同时,德媒倾向于使用会话隐涵手段来陈述话语立场,旨在通过引导读者“参与”思考过程来影响其关于中资企业的观点。在新闻制作层面,德媒使用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手段,通过强调某些内容(如:中资企业的国有背景)或隐藏某些内容(如:中资企业提出的优惠条件)来使其话语立场合理化。此外,德媒关于权衡中资企业所带来的利弊时的聚焦所在以及论证时常用的论证模式,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对读者对中资企业的态度有极大影响。3)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对计划在德国进行并购的中资企业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在收购前期保密阶段,中资企业应开始着手进行建设企业德语网站、通过广告植入或社交媒体广告等途径提高企业认知度的准备工作。第二,在公开收购意向后,中资企业应加强媒体宣传,通过参加新闻访谈、电视脱口秀等方式重点布告所提出的有利于德国企业的收购条件,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优化自身形象,通过促成两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适当减少收购阻力。第三,在收购完成后,中资企业应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合,给予被收购德国企业过渡期,为员工提供跨文化培训,使其了解两国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跨文化合作观。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活动,但我国关于中资企业并购过程中在对象国的媒体形象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希望本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同时,希望本论文能够帮助在德国进行并购活动的中资企业了解企业形象的重要性,为其提升在德形象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