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玉米淀粉加工厂产生的大量副产品中,大约可以分离出占原料质量5%~6%的玉米蛋白粉,这类玉米蛋白粉的蛋白质含量在60%左右,其中主要为玉米醇溶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由于缺少赖氨酸、色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营养学价值低,还存在色泽和气味等问题,限制了它的直接应用。近年来,国内外针对玉米醇溶蛋白开发了生物膜等新型材料。但是,其物理力学性能相对传统的石油基产品较差,天然玉米醇溶蛋白形成的薄膜材质较脆,其性能受环境参数如温湿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寻找玉米蛋白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已是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探明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和流变性,为玉米醇溶蛋白基复合材料的加工成型提供理论依据,拓展玉米醇溶蛋白的开发应用领域。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玉米醇溶蛋白等农副产品加工残余物向高附加值的生物基材料转化,替代石油基产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研究研究化学改性(丙三醇改性、二氯甲烷改性和油酸改性)及辐照改性对玉米醇溶蛋白粘结性的影响,通过对玉米醇溶蛋白与竹颗粒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表征,评价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结果表明,随着化学改性试剂浓度的增加,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先增强后减少。当丙三醇浓度为10%,二氯甲烷浓度为30%,油酸浓度为9%时,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分别达到最佳。随着玉米醇溶蛋白粉末辐照剂量的增加,玉米醇溶蛋白溶液的粘结性先增强后减小。当辐照剂量为10KGy时,玉米醇溶蛋白溶液的粘结性达到最佳。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分析了辐照剂量、玉米醇溶蛋白浓度与玉米醇溶蛋白溶液粘结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各种改性方法相比较可得,10%丙三醇改性的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较佳。(2)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流变性研究研究不同改性方法(化学改性及辐照改性)、温度、剪切速率对玉米醇溶蛋白流变性的影响。玉米醇溶蛋白的丙三醇、二氯甲烷和油酸等化学改性或辐照处理粉末后,其溶液呈现假塑性流体特性,具有“剪切变稀”现象。随剪切速率的增加,溶液的黏度降低,但当剪切速率接近100s-1时,黏度变化不明显。随着丙三醇含量和油酸含量的增加,溶液黏度增加;随着二氯甲烷含量增加,溶液黏度下降;随着辐照剂量增加,溶液黏度先增加后减小。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增加,二氯甲烷改性的溶液黏度降低,其他方法改性的溶液黏度先降低后增加。建立了溶液的黏度与改性剂含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分析了辐照剂量、玉米醇溶蛋白浓度与溶液黏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在实验水平范围内,辐照剂量恒定,随着玉米醇溶蛋白浓度的增加,黏度逐渐增加;若玉米醇溶蛋白浓度恒定,辐照剂量增加,黏度几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