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及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ler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玉米淀粉加工厂产生的大量副产品中,大约可以分离出占原料质量5%~6%的玉米蛋白粉,这类玉米蛋白粉的蛋白质含量在60%左右,其中主要为玉米醇溶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由于缺少赖氨酸、色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营养学价值低,还存在色泽和气味等问题,限制了它的直接应用。近年来,国内外针对玉米醇溶蛋白开发了生物膜等新型材料。但是,其物理力学性能相对传统的石油基产品较差,天然玉米醇溶蛋白形成的薄膜材质较脆,其性能受环境参数如温湿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寻找玉米蛋白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已是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探明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和流变性,为玉米醇溶蛋白基复合材料的加工成型提供理论依据,拓展玉米醇溶蛋白的开发应用领域。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玉米醇溶蛋白等农副产品加工残余物向高附加值的生物基材料转化,替代石油基产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研究研究化学改性(丙三醇改性、二氯甲烷改性和油酸改性)及辐照改性对玉米醇溶蛋白粘结性的影响,通过对玉米醇溶蛋白与竹颗粒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表征,评价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结果表明,随着化学改性试剂浓度的增加,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先增强后减少。当丙三醇浓度为10%,二氯甲烷浓度为30%,油酸浓度为9%时,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分别达到最佳。随着玉米醇溶蛋白粉末辐照剂量的增加,玉米醇溶蛋白溶液的粘结性先增强后减小。当辐照剂量为10KGy时,玉米醇溶蛋白溶液的粘结性达到最佳。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分析了辐照剂量、玉米醇溶蛋白浓度与玉米醇溶蛋白溶液粘结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各种改性方法相比较可得,10%丙三醇改性的玉米醇溶蛋白的粘结性较佳。(2)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流变性研究研究不同改性方法(化学改性及辐照改性)、温度、剪切速率对玉米醇溶蛋白流变性的影响。玉米醇溶蛋白的丙三醇、二氯甲烷和油酸等化学改性或辐照处理粉末后,其溶液呈现假塑性流体特性,具有“剪切变稀”现象。随剪切速率的增加,溶液的黏度降低,但当剪切速率接近100s-1时,黏度变化不明显。随着丙三醇含量和油酸含量的增加,溶液黏度增加;随着二氯甲烷含量增加,溶液黏度下降;随着辐照剂量增加,溶液黏度先增加后减小。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增加,二氯甲烷改性的溶液黏度降低,其他方法改性的溶液黏度先降低后增加。建立了溶液的黏度与改性剂含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分析了辐照剂量、玉米醇溶蛋白浓度与溶液黏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在实验水平范围内,辐照剂量恒定,随着玉米醇溶蛋白浓度的增加,黏度逐渐增加;若玉米醇溶蛋白浓度恒定,辐照剂量增加,黏度几乎不变。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日趋频繁与深入,这对机械工程领域内从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工程英语中长句量大而繁杂,其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丁咯地尔注射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内容的目标进行了凝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内容的目标下提出了“培养坚强的意志
采用较为简单的层层自组装法,先对棉布进行处理,再以改性后的TiO2悬浮液浸泡棉布,从而达到棉布表面超疏水的效果。利用接触角测量仪对棉布进行接触角(CA)的测宠,利用扫描电子显微
本文简述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发展概况,介绍了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匹胺,设计了新的头孢匹胺的合成路线,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和改进。以双乙烯酮和7-ACA为
1986年矢量控制理论诞生于德国,经历了20多年历程。无论从调制方法、控制方式还是新型的功率器件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实发展。但是由于在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使用的电气设备和控
太阳能发电在解决全球能源危机,以及减缓温室效应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作为半导体和微电子工业中最重要的基础材料,硅以其高储量、较为成熟的工艺、污染小、较高的转换效
理论研究是一门学科的基础。作为一门生长着的年轻学科的图书馆学尤其如此。从施莱廷格创立图书馆学到图书馆学传入中国,国内外学者都对图书馆学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目的探讨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速率法和散射比浊法测定2013年7月~2015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
小波变换作为信号处理工具,近年来更多地应用在信号处理等领域,并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小波分析是在傅里叶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傅里叶分析的不足,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