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在历史上长期受到英国殖民统治。英国殖民者在从最初为谋求商业利益而来,最终演变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统治者。教育,无疑也深深地留下了他们的烙印。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英属印度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理论框架为卡尔·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使命”论。 关于英属印度的高等教育,历史上有着著名的东学派和西学派之争。前者主张,在印度发展教育,应在尊重和适应印度传统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应弘扬东方教育,教学语言采用当地语言。西方知识和科学的引入,应在此基础上逐渐进行。而后者则否定印度传统与文化,主张教育的全盘西化,教学语言采用英语,学校也只传播西方的科技与文化。麦考莱的“向下渗透理论”是西学派的代表思想,它体现了英属印度时期高等教育的本质。它提出政府应只向印度上层阶级传授高等教育,然后通过这些人使教育朝下“渗透”到民众。这一理论揭示了印英时期教育的殖民性,即它在印度发展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服务于英国的利益的印度上层阶级,广大人民却无缘教育,而所谓的“向下渗透”只是一种借口,目的是推卸责任,掩盖它不愿为广大印度人发展教育、只重视高等教育却忽视基础教育的用心。 随着西学派的胜利和“向下渗透理论”的确立,英国殖民者为印度建立起了西方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它为印度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英语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语言的普及,也为印度在今天全球化世界中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发挥了作用,这就是殖民主义建设性的一面。但由于它的殖民性质,不可避免地存在破坏性,特别是“向下渗透理论”造成高等教育局限于上层社会,基础教育受到严重忽视,同时,英语教育则导致本土语言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以培养英殖民统治的傀儡与帮手的教育最终引起印度人民的反抗,进而爆发了民族教育运动,并在独立后建立了民族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