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低温胁近及冬眠温度波动对棘胸蛙免疫、抗氧化系统及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栖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结合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两栖类种群影响的相关研究,我们提出两种与全球气温变化有关的蛙类濒危机制假说:(1)极端低温胁迫机制假说: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是全球气候异常主要表现之一。非季节性或季节交替期的气温骤降可能会严重干扰蛙类的免疫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从而增加对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最终导致蛙类种群的衰退。(2)暖冬干扰机制假说:暖冬也是全球气候异常主要表现之一。暖冬可以提高蛙类越冬环境的气温,引起冬眠温度的日间波动,从而干扰蛙类的正常冬眠。遭遇暖冬的蛙类在冬眠过程中或冬眠后可能会对环境变化表现出过分的敏感性,即出现应激性过度(Hyperirritability),从而导致蛙代谢紊乱、免疫防御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蛙类种群数量下降。   本文选取野生数量已急剧减少、人工养殖工作尚在探索阶段的大型经济蛙类—棘胸蛙为研究对象,监测了浙江省开化县野生棘胸蛙分布区冬季的环境气温,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了急性冷胁迫与恢复及温度波动对棘胸蛙生存力、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能量和Hsp70mRNA表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两栖类种群衰退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对照组动物在实验期间保持在恒定环境温度(22℃),处理组每天首先在低温(4℃)处理12h后再立刻转入22℃恢复12h,如此重复处理7d,分别在第1d的0h、4h、12h、24h以及第7d的12h和24h进行取样,检测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防御相关参数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急性低温处理4h和12h后全血吞噬活性和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强度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当转入22℃恢复后两者回升至对初始和对照水平(P>0.05);但第7d两者不再受到低温抑制。急性低温也显著抑制了胃溶菌酶活性(P<0.05),但第7d该酶活性没有恢复(P<0.05)。此外,急性低温处理显著增加了肝脏(4h)和肾脏(4h和12h)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在第7d仍能诱导组织MDA含量的增加(P<0.05),而且肝脏MDA降低的速率比肾脏要快。同时,急性低温可以诱导肝脏和肾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以及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增加,但肾脏GSH含量在各取样阶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热激蛋白70(Hsp70)mRNA的表达受到急性低温的显著抑制(P<0.05)。这些结果提示急性低温胁迫能够加大机体的氧化水平并抑制免疫反应和Hsp70mRNA的表达,但经多次胁迫后部分细胞免疫和抗氧化防御机能会产生对抗性的适应变化。   (2)将棘胸蛙首先在相对正常的冬眠温度(4℃)下驯化1个月以保证其在生理上的稳定,我们认为其已进入冬眠状态。驯化结束后,第1组仍保持在驯化温度,第2组通过编程设置温度波动:每日低温恒温培养箱温度现在4℃保持5h后逐渐升至12℃(约2℃/h),12℃在维持4h后,又逐渐降至4℃(约2℃/h),如此循环30d,分别在初始、第1d、第7d以及第30d取样。测定免疫反应、能量利用及Hsp70mRNA表达等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波动组在实验期间共有6只死亡,且均发生在第一周,而恒温组在实验期间仅死亡1只。非特异性免疫在低温下出现适应性变化,如外周血吞噬活性显著增加,而胃溶菌酶活性显著下降,与恒温组相比,温度波动引起外周血吞噬活性和胃溶菌酶活性不同程度的增加.恒温组(对照组)和波动组(处理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均与冬眠前相比均明显升高,而血糖则明显下降,与恒温组相比,日间升温在第1d引起肝糖原含量显著增加,在第30d导致肝脏和肌肉脂肪的大量消耗,在第7d和第30d引起血糖含量的增加。温度波动还诱导了肝脏Hsp70mRNA表达的显著增加。这些结果提示温度波动对冬眠状态棘胸蛙造成了胁迫,表现在能量耗竭和免疫功能应激性增强,这将对种群维持带来负面影响。对于冬眠状态的棘胸蛙而言,升温相当于“热休克”,可以引起Hsp70mRNA的大量表达。冬眠态棘胸蛙在遭遇暖冬后可能在初期会出现较强烈应激和死亡率的增加,但在后期机体可能会对此种胁迫表现出适应,从而提高存活率。
其他文献
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造成了严重影响。根瘤菌能通过与植物共生固氮,提供氮素来源,缓解盐碱胁迫,在生物改良上有重要作用。而单一根瘤菌在多种土壤环境下,仍存在适应
生态科学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包容性和系统性的学科体系,本质上内含着向其他学科拓展以寻求自我完善的动力和理论自信.对于生态学理论在生态科学研究的讨论和阐释,可更清晰的理
明末清初以降,西方宗教对华传教的规模急剧扩大、方式日臻成熟,传教士在基督教传播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开始掀起波澜。近年来,有关传教士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不断更新
  Fluoride and sodium sulfite are two well known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which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male reproduction.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eterm
会议
在数字化和全球化推动下,中国出版传媒企业进行了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在机制体制创新过程中,构建了以挺拔出版业为心、以数字技术助推产业升级、以加大传播
跨学科研究在分析和解决具体科研实例时,具有前沿创新性、整体性、跨越性、问题导向性、动态开放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并能发挥促进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打破学科壁垒,解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由于具有结构简单、燃料便于携带与储存、理论比能量高等优点,在小型可移动电源和微型电源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PtRu/C是DMFC阳极的优选电催化材料,开展PtRu/C表面的甲醇氧化机理研究、开发针对Ru流失的在线诊断技术,对明确DMFC阳极催化剂的优选方向、提高DMFC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新一代的电化学谱学分析方法——总谐波失真(THD)谱,实验考察了R
学位
Nasicon结构的Li_3V_2(PO_4)_3因为具有环保、安全性能好、成本低廉、结构稳定、电化学性能较好等特点,被人们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本文对其合成方法、物相、电化学性能、元素掺杂和脱嵌锂动力学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得结果归纳如下:1.采用微波碳热还原法,按照n(Li):n(V):n(P)=3.05:2:3微波加热10min,合成了单斜晶体的Li_3V_2(PO
中国新一轮改革是前所未有的整体推进的改革,改革画卷的主轴是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深化改革,约束在经济发展中
多孔炭材料因其发达的比表面积、出色的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导热导电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剂载体、气体储存和电极材料等领域。根据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对炭材料进行结构剪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