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性碎片中漫步——论本雅明闲逛者理论及其美学意义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本雅明的闲逛者理论,借本雅明理论中闲逛者这一重要的“辩证意象”切入到其现代都市体验以及审美经验中,重点探讨闲逛者与现代性的多重关联域,为理解本雅明的文化理论和美学思想提供新思路,同时对本雅明进行多维视野的文化解读,这对我们理解城市生活与文化的现代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在本雅明闲逛者理论中,闲逛者作为现代性最深切的体验者,又作为现代性最有力的批判者,其体验与批判既矛盾又相通地纠结在一起。闲逛者游荡在拱廊街中,时间似乎停止,空间无限延伸。闲逛者用忧郁的眼光有意识地回应现代都市所产生的震惊烙印,成为稍纵即逝的城市景观的唯一见证者。他们的现代性体验是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中真实经验的消散的碎片。伴随着商品文化、大众消费主义的发展,本雅明对闲逛者转型、消亡的结局作出了预设。闲逛者的归宿问题与本雅明揭示现代性幻象的来源——新奇的研究有关。本雅明在“闲逛者”身上看到了商品与消费者之间新关系的寓言表征。而作为大众商品的缔造者,闲逛者与大众的暧昧合作,实质是为了打破现代性的幻象,拓宽审美经验。   本雅明认为现代性的觉醒最终会在闲逛者新的审美体验上实现。闲逛者的审美体验是在碎片化的现代性体验中形成的,因而传统审美的主客体都有所改变,这方面包括审美主体新形态的重塑、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另外,闲逛者以诗意的认知模式来回击震惊的现代体验,则体现了本雅明在现代性的碎片世界里打捞人文传统的救赎愿望。把闲逛者的审美变革看成是一场审美救赎,本雅明以“辩证意象”为基石的审美救赎策略成为审美乌托邦想象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表示处所的韩国语助词“()”与其对应的汉语表达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偏误分析。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引论,介绍前人的研究概况和本文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
学位
天人感应观念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的是上天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观念起源于原始时期的自然崇拜。到了汉代,经过董仲舒等汉儒的改造,在儒家
学位
1982年,湖北作家方方以短篇小说《“大蓬车”上》登上文坛,此后三十年,方方笔耕不辍,以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当代文学。三十年来,有关方方的评论甚多,构成了评论界的一道独特风景。本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