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我国紫苏资源丰富,分布于全国各地,有很强的适应性,是极为广泛的资源。我国每个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大,紫苏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为了筛选适合哈尔滨气候条件的紫苏,合理利用和开发紫苏资源,从全国七个地理分区中选取一个紫苏种源地,即东北地区的黑龙江(HLJ)、西北地区的甘肃(GS)、华中地区的河南(HN)、华东地区的安徽(AH)、西南地区的云南(YN)、华南地区的广东(GD)和华北地区的河北(HB)。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种源地紫苏的生长性状、叶绿素与花色苷含量变化、光合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不同种源地紫苏在实验地的生长适应情况,为在黑龙江地区引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不同种源地紫苏在实验地的生长情况,分析紫苏植株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黑龙江种源地紫苏生育期最短,最早成熟,花色苷含量低。河北种源地紫苏叶双面紫色,花色苷含量最多。云南种源地花色苷含量低,没有开花结籽,叶片数量最多,可作为叶用紫苏。甘肃种源地紫苏茎粗不易倒伏。安徽、河南、广东、和甘肃的生育期相似,叶片较大且较厚可作为兼用型紫苏。紫苏叶片中花色苷含量在5月份植物生长初期和9月份时含量最高,而7月份时含量最低。花色苷含量主要受气候条件土壤温度、降雨量、温差、太阳辐射的影响。叶绿素含量在5月份时最低,在8月或9月时含量达到最高值,10月份时含量下降。叶绿素含量主要受空气湿度月平均、太阳辐射月平均的影响。分析不同种源地紫苏的叶片特征、变异系数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种源地紫苏叶片面积最大(147.70cm2),云南种源地叶面积最小(71.50cm2),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3.67%~12.00%;说明不同种源地紫苏的叶片性状变异明显,其中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变异幅度最广;河南种源地的比叶面积值最大(551.54cm2/g),适应能力强于其他种源地;叶片的9个性状可以综合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52%。研究不同种源地紫苏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七个种源地紫苏的净光合速率动态变化趋势都是单峰曲线,广东、河南、云南、安徽峰值出现在6月,黑龙江、甘肃、河北峰值出现在7月。光合参数反映了植物的光合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广东种源地光合速率值最大,光合能力强于其它种源地。不同种源地紫苏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存在差异,反映了对光不同的适应能力,云南种源地在强光或弱光下均能很好的生长;黑龙江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耐阴性强;河北、河南种源地在弱光下适应能力较小,应种植在光照强度相对大一些的地方,甘肃种源地应种植在光照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广东、安徽对强光的利用能力强,在光照较强的地方能更好的生长。研究七个种源地紫苏叶片解剖结构与叶片气孔。结果显示,广东和河南种源地有较强的控水能力。广东种源地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较好的降热能力。安徽种源地气孔较大,其蒸腾速率较快,会散失较多的水分,说明安徽种源地紫苏抗旱能力较弱。广东种源地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之比最大,抗旱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