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工贸易是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它给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以及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提升产业结构、有效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居民就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体系等因素的约束,一些地方政府和加工贸易企业一味片面的追求经济飞速增长和加工贸易规模迅速扩张,再加上我国与经贸相关的环境政策尚不健全、环保监管制度执行不到位,加工贸易的环境效应没有得到重视,导致环境污染的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加工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加工贸易的环境效应并探求两者的协调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就以长三角地区的经验数据为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与研究该地区的特定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环境效应。本研究首先对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和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1997年到2010年,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在全国占据的比重一直在上升,并且其自身也占据了该地区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工业三废排放及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江浙沪“两省一市”的加工贸易与环境污染又呈现出一些不同的变化趋势。其次,本研究承袭Grossman和Krueger(1995)的环境效应框架,在对加工贸易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传导机制分析基础上,首先采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加工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三大环境效应进行了量化测度。研究结果认为:我国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并且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加剧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环境产生正面影响,减轻了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政策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最后,结合本研究的发现,提出了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环境立法以及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