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而翻译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除了莫言及其作品受到广泛关注以外,美国译者霍华德·葛浩文更是功不可没。因此,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研究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概念的、思维的。转喻的认知基础在于概念的邻接性和认知凸显性,其使用是有理据的。认知转喻观不再将转喻单纯看作修辞手段和替代手段,而是人类思维和概念化的认知方式。既然转喻是人类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那我们就可以依靠转喻思维来解释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小说《生死疲劳》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品之一,2008年由葛浩文翻译成英文,在英语国家颇受欢迎。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手段,从微观语言层面和宏观文化层面探索概念转喻对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解释力:首先,作者对《生死疲劳》中熟语、禁忌语、言语行为的英译策略进行转喻研究;然后,对转喻在文化翻译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聚焦葛浩文对减译策略的使用,并给出转喻解释。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得出如下结论:一、葛浩文英译熟语、禁忌语和言语行为受转喻思维方式的支配;二、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Tymoczko(1999)的如下观点,即概念转喻在文化翻译过程中具有联系创造功能,即在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创造新的结构;三、葛浩文对减译策略的大胆使用一方面体现了翻译的转喻性,即Tymoczko(1999)所谓的局限性和部分性;另一方面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其理解过程中需要依赖于转喻思维以填补叙事空白。同时,该研究不仅是将转喻理论与文学翻译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而且是对翻译研究的重要补充,拓展了翻译过程研究和翻译策略研究的认知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