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在“育人”使命上,还是从“专业”的立场上来讲,教师职业都内含着道德上的要求。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不仅通过颁布专门的职业道德规范或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而且通过各种学校工作、教师培训等促进师德的发展。但在现实中,师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些现象,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师职业道德概念泛化、高标化,以及经济转型、文化传统等方面追根溯源,而往往忽略了作为主体的教师自身对既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可、接受或认同问题。有鉴于此,本论文主要聚焦于当前在义务教育阶的教师的认同情况。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层面的问题:(1)教师对《规范》的认同情况;(2)影响教师认同《规范》的现实因素。针对这两个问题,运用自编的半开放式问卷,对上海市294名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发现:(1)价值认同方面:96.9%的教师都知晓《规范》,而且主要是通过学校会议获知的;94.2%的教师认为颁布《规范》是必要的,其理由涉及规范教师行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教育学生等三个方面,但更多的教师强调《规范》可以约束教师的行为。(2)德目认同方面:教师自我报告的情况与《规范》的一致程度较高。在如何对待学生这一问题中,教师报告的情况与《规范》中的“爱心”、“平等”、“公正”、“尊重”、“严格”是一致的,但在“耐心”、“宽容”、“理解”等方面的内容不在《规范》之内;在如何对待家长这一问题中,“团结”、“协作”(合作)、“尊重”(平等)是教师认同的重要方面,但“互助”、“友好”、“和谐”等在《规范》之外;在如何对待同事这一问题中,“尊重”、“配合”是教师认同的方面,但“沟通”、“理解”、“换位思考”等方面《规范》中未涉及。另外《规范》中的“不体罚学生”、“谦虚、相互学习”、“不斥责”等内容是教师未提及的,可能跟问卷的提问方式有关。(3)影响认同的现实因素方面:本论文选取了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培训层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专业道德是一个好老师的重要要素;几乎所有学校都较重视师德建设,主要是通过会议强调和进行师德培训,但师德培训的形式与教师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研究,本论文认为要加强师德建设,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推进:(1)制订《规范》之前更广泛地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之后加大对《规范》的宣传力度。(2)学校在师德培训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明显的措施,在进行培训前先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