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动荡。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依赖某种技术或产品优势一直保持成长态势,必须依据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技术、产品或能力,以迎接环境的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成长。正如李占祥(2000)所指出的那样,现代企业在动态市场环境下实现可持续成长这一目标是比管理效率提高更为重要的课题,是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实践证明确是如此:依据壳牌石油公司的估计,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不及40年,约为人类寿命的一半。在许多国家,40%的新建公司存活不足10年便中途夭折了。在日本和欧洲,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司平均寿命只有12.5年(李占祥,2000)。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充裕的资源支持以及丰富的企业家精神推动下,实现了二十余年的快速成长。但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我国企业成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相当一批企业不断走向衰亡。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突显出来,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开始予以关注(钱士茹,2009)。
如何在动态环境下实现可持续成长,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际企业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而现有的战略管理理论,无论是传统的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还是现代的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都因为基于静态或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而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动态能力理论,由于其以动态的观点来考察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理论对于回答企业在动态环境条件下如何实现可持续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和前途。在动态环境条件下企业成长之所以不能持续,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外部环境动态变化导致企业内部支持企业成长的独特资源或核心能力的价值遭到破坏;从主观上讲,是由于企业自身没有培育起自身的动态能力,以促使企业资源和能力随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的结果。所以,本文选择从动态能力的视角来研究动态环境条件下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
针对目前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现状,本文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支撑力量;(2)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前因条件;(3)企业实现这一前因条件所需要的动态能力组成;(4)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机理,即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有没有中介变量?中介变量是什么?(5)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
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企业成长上限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推出动态能力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下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支撑力量;
(2)企业如何在动态市场环境下实现可持续成长呢?本文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认为,关键是要使企业的(运营)能力、产品适应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做到企业的运营能力、产品与外部市场环境动态变化保持匹配、协同演进,通过企业的运营能力、产品与市场变化的协同演进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这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前因条件。通常情况下,谁的运营能力、产品动态环境适应性强,谁就越具有可持续成长性。
(3)要实现这一前因条件,需要企业具有四个环节的动态能力:一是洞察环境动态变化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企业就不知道成长的方向,就不知道该如何做准备,该如何积累或培育内外资源包括外部关系资源,该如何组合资源开发何种产品,这样企业的成长就会陷入混乱,不利企业成长;二是学习吸收各种知识、技术、经验的能力,简称为学习能力。有了洞察能力,知道了市场机会和威胁,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尤其是知识方面的差距,为了生存和持续成长,企业就必须积极向各方面学习,获取各方面所需要的知识,这就需要相应的学习能力。三是整合资源的能力。无论是开发产品还是生产营销产品,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互补资源投入。在动态环境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原有的资源有的可能失去价值,需要新的资源,需要企业从外部获取或内部投资,这就是整合能力。四是重构转变能力。资源的获取和知识的吸收,必须结合起来,尤其是新旧资源、知识必须重新组合起来转化为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才能发挥作用,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就是重构转变能力。这四种能力是企业可持续成长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的具体内容和组成。
(4)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认为企业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机理是通过中介变量——企业动态环境适应性,来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动态环境适应性是评价企业的运营能力、产品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程度的指标,企业的动态环境适应性越好,企业就越能实现可持续成长或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性越强。
(5)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13.0和AMOS18.0对问卷信度、效度进行分析和假设进行检验,验证了动态能力确实通过企业的动态环境适应性作用于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6)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在Andes Drejer(2001)对企业组织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的启发下,结合动态能力的特点,提出了企业的动态能力受企业的创业精神、企业家团队特征、企业组织支持因素、外部合作关系共同影响的一个系统分析框架。然后,基于这一框架,给出了动态能力的提升途径。
所有这些工作,对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拓展和动态环境下企业可持续成长规律的揭示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