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化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田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水稻害虫,在我国所有水稻种植区域均有分布,且对水稻整个生长周期都造成持续的危害。目前防治二化螟的方法是化学农药杀虫防治,但是由于长期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导致二化螟抗药性增强,同时也增加农作物中残留农药的含量,对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针对水稻二化螟害虫,能够探究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的绿色诱杀药剂,对降低环境污染,增强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昆虫信息素是生物体分泌到体外影响其他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反应的微量化学物质。二化螟性信息素是由二化螟雌蛾在性成熟以后,由特殊腺体分泌并释放到体外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活性物质,能引诱二化螟雄蛾前来交配,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防治二化螟虫害的绿色农药。有三种组分构成:Z-11-十六碳烯醛、Z-13-十八碳烯醛和Z-9-十六碳烯醛。二化螟性信息素可以人工合成,目前国内外都有相关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合成产率较低、成本较高、反应条件苛刻以及产物比例不易控制等因素。因此,探寻高产率、低成本、简便易行的合成方法对于实现二化螟的有效防治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在合成方法、性信息素化合物制成诱芯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并对合成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试验,旨在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防治二化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实验,并得到相应成果:1.得到了一条通用的二化螟性信息素的合成路径,以常见易得的α,ω-二醇为起始原料,采用炔化物还原路线,实现了三种目标物的合成。此合成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结构单一,总产率均在45%以上。2.不同诱芯对引诱效果差异显著,通过对传统的塑料毛细管诱芯与微胶囊膏剂诱芯进行田间试验得知,微胶囊膏剂诱芯具有更好的引诱效果。3.吉林地区田间诱引试验表明性信息素化合物不仅可以作为预测害虫发生规律的工具,还可以用于田间大量诱引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