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生育期性状基因挖掘和BnamiR156/BnaSPL3的功能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rx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甘蓝型油菜因其高产和强抗病性而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生育期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特性的综合标志,是油菜重要的农艺性状。选育生育期适当的油菜早熟品种,使油菜生长后期避开高温高湿天气是我国油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了探索甘蓝型油菜生育期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油菜早熟新品种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重组自交系(RIL)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并利用自然群体进行关联分析来鉴定油菜生育期及相关性状(初花期、终花期、花期长度和成熟期)QTL。此外,从RIL群体筛选出早、晚花极端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定位数据,鉴定生育期相关性状候选基因。同时,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ZS11)为材料,利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BnamiR156及BnaSPL3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最终筛选出关键成员。通过构建超量表达载体和表达抑制载体,并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分析它们在甘蓝型油菜开花诱导过程中的功能,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1.生育期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对以GH06为母本,P174为父本构建的包含172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期性状进行连续两年(2017年、2018年)表型统计,结合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高密度SNP遗传连锁图谱,利用WinQTLCart2.5软件复合区间法检测到控制甘蓝型5个生育期相关性状的显著QTL83个,其中15个QTL至少与两个生育期性状相关。其中,2018年检测到的位于A01染色体上的初花期q18DIF.A01-2与终花期q18DFF.A01,成熟期q18MT.A01-1置信区间相互重叠,且具有最高的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4.99%,15.92%和18.30%。因此推测q18DIF.A01-2是生育期主效QTL。基于油菜基因组注释和检测到的QTL置信区间所在的物理位置,共鉴定出73个拟南芥开花同源基因。
  2.生育期及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选取来自世界各地的588份油菜种质资源,在连续3年生育期相关性状表型鉴定的基础上(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变异的影响,我们计算出5个生育期性状各品系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值。对5个生长期性状分别选择最优MLM模型,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385691个SNP标记对3年表型数据和其对应BLUP值进行关联分析。我们主要关注至少在两种环境以上稳定检测到的SNPs,共鉴定出146个与5个生育期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构成了19个长度不一的单倍型块。与前人关于生育期相关性状定位结果比较,共有28个SNP位点位于或接近之前鉴定到的QTL置信区间内。以单倍型块所在区间或显著SNPs上下游各300kb为置信区间,共鉴定出101个与拟南芥开花基因同源的候选基因。此外,有5个SNP被检测到同时与2个及以上的生育期性状显著相关。
  3.早、晚花材料转录组分析
  从RIL群体中选择了早花材料(18Z134)和晚花材料(18Z88),分别对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叶片取材,构建了4个cDNA文库,并利用RNA-Seq技术进行测序。对早、晚花材料不同发育时期共有的DEGs进行GO注释富集分析,显著富集的GOterm包括对寒冷的响应、花器官脱落负调控、胞内生长素运输和长日照开花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昼夜节律-植物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显著富集,可能参与植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和开花过程。对同一时期不同材料的DEG分别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说明参与红光、远红光响应和昼夜节律的基因表达不同可能是导致开花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BLASTP分析,共检测到125个参与开花诱导的DEGs,分别参与五大开花途径,包括昼夜节律/光周期、春化、赤霉素信号和年龄途径等,还有一些基因编码开花整合基因或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这些DEGs在甘蓝型油菜中形成了复杂的开花调控网络。
  4.生育期及相关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
  将转录组鉴定到的DEGs与关联分析、连锁分析鉴定到的显著QTLs进行整合,共有12个DEGs被进一步确定为生育期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进一步分析了12个候选基因在588份栽培油菜中的序列变异,在7个候选基因中发现了SNP多态性位点,并组成了不同的单倍型。其中单倍型BnaSOC1.A05-Haplb、BnaTOC1.C09-Haplc和BnaLNK2.C06-Hapla表现出更有利的早熟性状,可用于下一步的生育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5.甘蓝型油菜miR156靶基因的识别和鉴定
  根据拟南芥SPL3氨基酸序列,利用BLASTP在甘蓝型油菜中筛选到5个SPL3同源基因,通过Pfam和SMART分析证实了5个SPL3基因均具有完整SBP结构域。利用TAPIR和psRNATarget预测到5个BnaSPL3均为甘蓝型油菜miR156的潜在靶基因,并在5个基因的3’-UTR区均含有miR156/157互补序列。
  6.甘蓝型油菜miR156及SPL3的表达模式分析
  根据本课题组前期ZS11不同组织部位转录组测序结果,5个BnaSPL3成员主要在雌蕊中特异性表达。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naSPL3.Cnng在花瓣和雌蕊中表达量较高,BnaSPL3.C04在根、花、蕾和雌蕊中表达量较高,BnaSPL3.A05在花蕾和雌蕊中表达量较高;而成熟的BnamiR156b主要在茎和萼片中表达,在花蕾和雌蕊中表达量较低。BnaSPL3.C04的表达模式与miR156b的表达模式相反,推测其可能受到BnamiR156b的负调控。所以我们把BnaSPL3.C04作为下一步功能验证的候选基因。
  7.甘蓝型油菜miR156及SPL3.C04在开花诱导中的功能研究
  本研究克隆了甘蓝型油菜miR156b和miR156g前体基因片段,并分别构建超量表达载体;同时克隆了拟南芥IPS1,以此为骨架构建了抑制miR156表达的mimicry156载体。将超量表达和抑制表达载体分别转化拟南芥,经PPT(草甘膦)筛选和PCR检测获得纯合的T3代转基因植株。通过对转基因株系进行观察统计,发现过表达miR156b和miR156g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均表现出莲座叶数目增多、晚花、营养阶段向生殖阶段转变推迟等特点;MIM156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对照相比,表现为早花,莲座叶片数减少,时期转变提前。除了对开花的影响外,miR156还能调控植株形态,miR156过表达植株与对照相比表现出株高降低,分枝增多等特点。
  同时构建了pEarlyGate101-BnaSPL3.C04过量表达载体,并通过花序浸染法将其导入拟南芥,经PPT筛选和PCR检测获得纯合的T3代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对照相比,开花时间提前,株高增加。综合以上结果表明miR156及SPL3.C04是甘蓝型油菜开花以及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
  8.BnaSPL3.C04参与甘蓝型油菜开花途径研究
  对野生型WT和转基因拟南芥(35S::MIM156,35S::miR156b和35S::SPL3.C04)进行转录组分析,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和昼夜节律等通路显著富集。结合qRT-PCR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BnaSPL3.CO4通过开花整合基因SOC1、FUL等整合多个开花信号途径包括年龄途径、光周期途径和GA途径来诱导拟南芥时相转变和早期开花。
其他文献
株高与大豆产量性状密切相关,是大豆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有关大豆株高的分子调控及驯化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从大豆突变体及自然群体入手,克隆了GmLIM1a(Glycine max Long Internode Mutant 1a)和GmLIM1b。并解析了其调控大豆株高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大豆株高驯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大豆株高性状的遗传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及基因材料。本研究从实验室EMS诱变的Wi
学位
纳米氧化锌在农业领域广泛用于调节作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和抗逆性。内源褪黑素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增强植物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强,导致作物减产,直接威胁全球粮食安全。本文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盆栽试验,借助酶组学、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系统研究了纳米氧化锌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提高玉米抗旱性的生理机制;特别围绕纳米氧化锌诱导褪黑
学位
野生大豆作为栽培大豆的近缘种,在抗病、抗旱等方面保留着优良性状。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密切,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首先,本研究通过阐述生长在三种不同土壤悬浮液(黑土、红壤和盐碱土)的野生和栽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旨在揭示野生和栽培大豆在三种土壤条件下的典型微生物类群的差异与共性。扩增子测序结果表明,土壤悬浮液即土壤类型,是影响野生和栽培大豆的主要因素,黑土
学位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及土壤有机碳转化,这势必会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然而,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我国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及生产力将产生怎样的交互影响尚未确定,这需要将调控作物生理功能的转录组表达与气候变化下的作物生长建立联系,并从光合碳向土壤有机碳库分配和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方面进行解
学位
炸荚也称为裂荚,是指作物收获之前,荚果沿着腹缝线和背缝线裂开,使种子散播的现象。抗炸荚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生理生化反应共同发生的过程,荚皮腹缝线及其解剖结构与炸荚的发生密切相关。菜用大豆在制种时炸荚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菜用大豆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两年的大田试验,对94份普通大豆品种、30份菜用大豆品种和16份小粒大豆品种进行了炸荚表型鉴定和分类,探究了易炸荚大豆品种的表型综合征。并根据田间试验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来源,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病害的发生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大豆抗病机理对于培育抗病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与自身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植物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的免疫反应组成,微生物模式触发免疫(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PTI)和效应因子触发免疫(effector-
学位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Zucc.)蔓生缠绕生长的茎形态变为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直立向上生长形态是大豆驯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直立的形态不仅提高了种植密度和群体产量,也极大地方便田间管理和采收。然而大豆蔓生缠绕生长变为直立向上生长分子机制迄今为止还不是很清楚。在本论文中我们从栽培品种突变体库中分离鉴定了大豆茎缠绕突变体sc3755,通过遗传定
学位
在高等植物中,叶片中的叶绿体主要进行光合作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发育供给能量。当叶片中的叶绿体发育受阻、叶绿体结构和叶绿素含量发生变化,叶片会出现异常叶色的突变表型,进而影响产量。在水稻中,叶色突变体的发掘为叶绿体合成和降解,以及叶绿体发育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宝贵材料,同时也为杂交制种、观赏稻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了更多种质资源。本研究中,我们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WYJ7)获得了两个水稻叶
学位
玉米叶面积是产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叶宽是叶面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光合作用的光捕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正向遗传学对玉米核心自交系中控制叶宽相关基因的遗传机制研究和克隆,对核心自交系的改良和耐密高产玉米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在前期对玉米棒三叶叶型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初步定位的基础上,利用以掖478为轮回亲本和齐319构建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
学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此外,油菜也是重要的蛋白质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菜籽油约占我国食用植物油总量的55%,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来源。但是,作为食用油消费大国,我国的食用油自给率严重不足,因此提高油菜产量和产油量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前期通过油菜全长cDNA过表达基因捕获(Full-length cDNA over-e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