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援助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关系的一种新现象。过去,虽然有支持作战盟友、人道救济或战争赔偿等援助类型的资源,在少数国家之间流动。但战后国际外援的运作,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类型,最主要差别在于援助的组织化、普遍化和以发展为目的。在组织化方面,战后大多数援助国都设置了以外援为宗旨的独立机构,例如美国的国际开发署(USAID)和日本的国际合作事业团(JICA);同时,为了进行各援助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国际合作,也成立了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等多边援助组织,各援助国透过官方管道长期、大规模地进行对外援助。普遍化是战后对外援助的另一个特点,几乎世界所有国家都是对外援助的援助国或是受援国。在援助的发展目的方面,援助资源从发达国家流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至少在名义上是为了协助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后日本经历了一个由战败国实现经济复兴到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从一个受援国变成援助国,进而在1989年开始成为世界上对外援助最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对外援助作为对外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中国已向160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其总额逾16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与日本对外援助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外援决策政治考虑的重要性降低,经济因素的影响度则升高;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外援的商业考虑逐渐减少。整体而言,国内外环境的改变,使得中日两国的外援传统角色发生了变化。今后,经济实力强大的日本决不会放弃对政治大国地位的追求,必定要争取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地位,发挥与其经济作用相称的政治作用,因此,日本对外援助的政治考虑因素将明显增加。我国由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将把对外援助作为一项战略支出,作为对未来的投资,利用有限的援外资金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需要借鉴像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对外援助的道路,探索出适合中国自己的对外援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