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岛太郎传说在日本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自八世纪初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记载于《万叶集》之后,这一传说就始终活跃在日本文坛之上,被众多的文献资料所收录,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封印在日本民族记忆中的“浦岛”链条。然而,这一传说在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处于一个开放、流动的语境中,并随着外来文化因子的强力辐射和影响而改变。从古至今,历来学者都试图对这一链条进行解说,并得出了这一影响根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因子的可喜结论。本文就是在继承前辈学者的基础之上,着眼于浦岛链条的五部典型文本,从内容的继承与变化入手,探求中国不同时期文化因子东传日本的途径以及这种文化因子强势辐射、影响并最终植入浦岛传说的深层次原因。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论文探究的重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目的、意义和动态,确定研究内容——“浦岛链条”的五部典型文本,即《水江浦岛子》、《日本书纪》、《丹后国风土记·文浦岛子传》、《群书类从·浦岛子传》和《群书类从·续浦岛子传记》。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浦岛传说原型中所体现的日本本民族的海洋崇拜精神和生死观念。所谓浦岛传说的原型,就是指八世纪初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记载这一传说的古文献资料《万叶集·水江浦岛子》。此时,由于地理环境和航海水平的限制,外来文化因子还没有大量东传至日本,因此,《万叶集》中所保存的浦岛子传说是研究日本古代先民风俗习惯、精神崇拜、人生信仰和文化痕迹的有力途径。透过《水江浦岛子》的文本,笔者发现,日本古代先民“刻意”将浦岛传说的发源地选择在墨吉海湾,将浦岛传说的女主人公设置为海神女儿,这是本民族海洋崇拜精神的直接体现。而象征不生不死世界的常世国以及最终浦岛悲惨老死的结局又是日本先民向往不生不死却坚信“人生短促,死亡易来”的生死观念的间接显示。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灵龟崇拜和道教文化并行影响下的浦岛传说。笔者首先将《日本书纪》中的浦岛传说和《水江浦岛子》进行对比,列举出文本中所出现的不容忽视的崭新文化因素——龟姬、蓬莱以及浦岛成仙升天新结局,并进一步探究这些文化因素中所暗含的中国文化因子,得出奈良时期浦岛传说的转变是中国灵龟崇拜和道教文化直接介入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探求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东传日本的载体——吴越归化人,以及道教文化以汉字为基础,以巫俗为共通性从而成功植入日本文学的事实。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中国道教文化和人神恋洞窟小说并行影响下的浦岛传说。笔者主要围绕《风土记》、《浦岛子传》、《续浦岛子传》中的“浦岛传说”文本内容,将这一章节划分为两大板块。首先,以《续浦岛子传》中的浦岛形象和《浦岛子传》“遂为地仙”的结局为基点,探求隋唐时期道教文化对浦岛传说的持续影响。其次,从浦岛传说中男女主人公形象的虚构,对蓬莱龙宫景色及生活的想象和浦岛子“回首踌躇,咽泪徘徊,拭泪歌曰”新结局的设置入手,寻找与中国人神恋洞窟小说文本的相似性,得出此时浦岛传说的转变是以中国洞窟小说,尤其是唐传奇《游仙窟》为典型粉本,进一步吸收并使之民族化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隋唐时期中国文化东传日本的载体——遣使以及人神恋洞窟小说以“哀”与“艳”的审美倾向成功介入日本文学的事实。第五部分是结论,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浦岛传说演变中的不同中国文化因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