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疗效,目前已被医学界公认。但中医药治疗心衰的治则治法多样化,所用药物也极为繁杂。因此有必要使用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在分析中药复方治疗心力衰竭的大量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对中药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包括单味药物、药对、重要组合、核心组合、备选新方等内容作初步探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并希望能对心力衰竭治则治法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处方,全部为住院后的首次方剂,排除合并有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的患者,对其进行数据挖掘研究,采用基于频次统计法、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的中医传承系统软件进行录入和数据处理,统计药物频次、药物关联系数等,分析药物使用频次、药物关联度,初步得出核心组合和备选新处万。结果: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78味,使用频次均在12次以上,发现其中最常用的药物种类为补虚药,共使用了13种820次,遥遥领先于其他药物,其中补气药使用9种600次,如黄芪、党参、甘草、麦冬、白术、当归、大枣等;次常用的为活血化瘀药共使用了7种334次,如丹参、益母草、三棱、莪术、桃仁等;从使用频率前30的药物可见,既有益气、升陷之党参、黄芪、柴胡、桔梗、升麻,又有活血、利水之丹参、桃仁、当归、川芎、三棱、莪术、泽兰、益母草、茯芩、白术、泽泻、葶苈子等,还有养阴之麦冬、五味子、白芍、山萸肉等,化痰之瓜蒌,温通之桂枝。体现了以益气升陷、活血利水为主的用药特点,与慢性心衰以宗气不足,血瘀水停为主要病机,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又常兼阳虚、阴虚、痰浊的认识是一致的;常用药对32个,其关联系数均在0.02以上,如益气、升陷药黄芪、党参、升麻、柴胡与郁金、桃仁、三棱、半夏、车前子等配伍,体现了益气、升陷与活血、利水、化痰相互补充、标本兼顾的治法,还有升麻与桔梗、知母与山萸肉、莪术与红花等功能相近的药物配合同用,相辅而行;演化得到重要组合69个,核心组合26个,新处方13个,从核心药物和新方可以看出,生脉饮、葶苈大枣泻肺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益气养阴、泻肺利水、温补心肾、化痰泻浊经典方药是临床治疗慢性心衰的核心结论:1.频次统计法、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剂的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实现对方剂录入、管理和分析,对于研究中药组方规律和发现新处方有重要意义。3.核心组合和备选新处方为临床或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线索,但尚需要通过溯源、临床医生判读、临床实验研究等进一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