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为缓解沿海地区的交通压力、方便百姓出行,越来越多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建设计划被提上日程。因服役环境恶劣,海工混凝土的耐久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为缓解沿海地区的交通压力、方便百姓出行,越来越多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建设计划被提上日程。因服役环境恶劣,海工混凝土的耐久性面临着多重因素的考验,其中氯离子(Cl-)渗透和碱集料反应(AAR)的共同作用是影响海工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组合因素。Cl-渗透会导致海工混凝土钢筋锈蚀,进而影响其强度和耐久性。混凝土内部会随着碱集料反应的发生产生大量裂缝,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并导致Cl-等侵蚀性盐类的侵入。因此,有必要进行海工混凝土在Cl-渗透与碱集料反应共同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称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目前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将适量纳米材料掺入混凝土中改善其强度和耐久性,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中将适量纳米SiO2和纳米Al2O3掺入海工混凝土中,以期达到改善混凝土在Cl-渗透与碱集料反应共同作用下耐久性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比纳米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揭示纳米材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2)通过配制高碱高活性集料混凝土和低碱非活性混凝土对普通混凝土的Cl-渗透和碱集料反应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试验,研究Cl-渗透和碱集料反应在影响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相互作用,并揭示其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Cl-渗透和碱集料反应在影响混凝土耐久性方面具有相互促进作用。(3)将纳米混凝土分别置于淡水和人工海水(0.5倍、1.0倍、2.0倍)中,在各龄期进行Cl-渗透试验和碱集料反应试验,分析纳米材料的掺量和种类对混凝土 Cl-渗透和碱集料反应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Cl-渗透和碱集料反应作用下,纳米混凝土的耐久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他文献
来自河流的淡水和海洋的盐水在河口处相遇,由于密度的差异,导致密度流产生。密度较大的海水从水体下层向陆侵入,密度较小的河水从水体上层流向大海,由此水体形成垂向分层。盐水楔是一种典型的高分层状态,盐水楔的存在及其运动和动力的特性极大影响着河口区域的泥沙悬浮、输运和沉积。对其内部动力机制进行探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河口地区泥沙输运特征的认识,从而分析河口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物理试验对盐水楔条件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碳减排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17.8亿千瓦,同比增长7.6%;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8.7%,同比提
在现代地球物理勘探中,目标体越来越复杂,所需的精度和分辨率越来越高。普通地面地震因为地表低降速带的影响,产生的记录和井中地震相比,精度较低。此外,井中的地震频率更高,可以实现更好的纵向分辨率。为了理解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波场信息,需要一种精确的正演方法。对于复杂的地质体来说,非规则网格剖分十分适用,它可以根据模型的地质参数来调整剖分的大小,使之更加符合地质条件。在适用于不规则网格划分的正演方法中
本文结合致密砂岩油藏的开发特点,对长庆油田AN83致密油先导试验区水平井单井的初期开发效果和区块长期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安83为长庆典型的致密油开发试验区。在其地质油藏特征基础上,得到了储层有效厚度、地层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储层特性参数是致密油开发效果的内在主控因素;根据单井和井网实际产量,得到能量补充方式、井网和压裂工艺等是影响致密油开发效果的外在可控因素。选取产量
推移质泥沙在波浪、潮流等往复流作用下的运动是海岸工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海岸线的侵蚀和淤长,海岸与近海工程结构物基础的冲刷都与推移质泥沙运动直接相关。因此,研究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持续开发,远岸与近岸工程结构物的安全问题成为工程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其中,波浪对结构物的砰击问题是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波浪砰击现象常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小陷胸汤合栝蒌牡蛎散加味对糖尿病前期属于痰热互结证的患者的症状及胰岛功能、血糖血脂相关指标、体重指数、血压等指标的影响,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
流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在数学、力学、电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乃至文学等诸多学科中均被广泛使用。长久以来,在流的数学模型的研究中,流的性质往往被设定为一个趋于理想
随着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尖锐,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有机光伏器件(Organic Photovoltaics,OPVs)作为一类新型太阳能电池,具有生产材料丰富且成
岩溶区植被恢复是土壤碳库的重要驱动因子,能够显著影响土壤碳库的封存与流失,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分解是土壤碳循环中非常关键的部分。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岩溶区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