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保障资金被称为人们的“保命钱”、“养命钱”、“救命钱”,社会保障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已不仅仅是挤占挪用的财务审计问题,今后突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公平性的绩效审计将成为社保资金审计的重点与主流。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在国际范围内绩效审计已成为一种潮流,绩效审计在西方各国中都占有了相当的比重,创造了巨大的审计效益,对强化政府公共受托责任,提高政府绩效起到了深刻作用。社会保障资金作为一种公共资金十分有必要开展绩效审计。据2012年审计署《34号公告: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2011年社会保障资金(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年末累计结余达31118.59亿元,其中,部分地区扩大范围支出或违规运营社会保障资金仅17.39亿元,部分经办机构审核不严格,向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待遇或报销费用仅18.52亿元,今后社保资金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确保资金充裕、资金保值增值、应对老龄化、统筹城乡群体差异等管理问题,绩效审计将成为社保资金审计的重点。而我国社保资金绩效审计刚刚开展,仍处于探索积累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理论研究已经滞后了社保绩效审计实践的需要,本文就试图研究社保资金绩效审计的若干问题,以期对开展社保资金绩效审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论述了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受托责任是审计的理论基础,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公共受托责任是受托责任概念的一个子集,是委托受托关系在公共领域的反映,政府肩负的公共受托责任包括提供公共服务与管理公共资源。随着公众意识的加强、公共受托责任的深化,社会公众已不满足对政府基本的财务审计,而是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公平性的绩效审计转变。社会保障资金作为一种政府掌握、管理的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应纳入绩效审计范畴,更好的接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放心。其次,本文论述了社保资金绩效审计对象选择问题,提出了“两条线思路”,即纵向的资金循环过程与横向的各个板块。本文按照第一种思路逐次分析了社保资金预算、筹集、支付、投资的循环过程,分析各个环节绩效审计应主要关注的问题,并且为下一章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做了准备。然后,是本文的绩效审计程序部分,核心是建立社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文章论述了社保资金绩效审计目标,社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主体,社保资金绩效审计方法,重点构建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社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是本文的实证部分。文章认为开展社保资金绩效审计要在“3E”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公平性,公平性是社会保障建立的本质与初衷。文章构建了泰尔指数L模型,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子区域,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地带,对社会保障资金财政投入的公平性进行评价。实证结果显示:社会保障财政资金投入总体公平性趋向明显,而总体不公平性差异分解过程显示省际差异贡献大于地带间差异,并且省际区域在自身趋向公平过程中相对于其他子区域公平性保持不变。在结尾部分,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研究对开展社保资金绩效审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