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一脉—论鲁迅《铸剑》与莫言小说精神的内在通连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复仇,鲁迅多有言说,《铸剑》是其重要作品,他“写得较为认真”。其中的“黑衣人”替少年眉间尺报杀父之仇,跳出了一般性因为仗义,因为同情的窠臼,“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因为对于仇恨,“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灵魂上是有这么多人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铸剑》具体生动地阐释了鲁迅的复仇精神,其中“黑须黑眼”的黑衣人,某种意义上就是鲁迅,他的复仇精神体现着一种为自己、为朋友,为大家“稳、准、狠”的复仇,我们姑且称之为“黑色精神”。莫言与《铸剑》颇有渊源,七八岁的时候初读《铸剑》,“感到浑身发冷,心里满是惊悚”;1988年在北师大读研究生班再读时认定,“黑衣人就是那满脸棱角、下巴突出、蹶着胡子的冷漠的鲁迅”。认为黑衣人是“天才的复仇专家”,黑衣人报仇的过程,“体现了鲁迅的‘稳、准、狠’的精神”,“是鲁迅精神的典型化”(1);2006年在与孙郁交流时谈到了他对《铸剑》的进一步理解,他认为黑衣人在此“超越了愤怒,极度的绝望;他厌恶敌人,更厌恶自己;他同情弱者,更同情所谓的强者。一个连自己都厌恶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真正的复仇未必是手刃仇敌,而是与仇者同归于尽。”“当三个头颅煮成一锅汤后,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它们互相追逐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好人坏人的区别。这篇小说太丰富了,它所包含的东西,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所有小说,我认为也超过了鲁迅自己的其他小说。”(2)对鲁迅“黑色精神”步步深入的理解,体现了莫言与鲁迅精神的深度契合,这种契合正是莫言小说与鲁迅《铸剑》精神内在的通连。本文抓住莫言与鲁迅关于复仇深度契合的“黑色精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莫言小说与鲁迅《铸剑》精神的内在通连。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莫言与《铸剑》的渊源及《铸剑》与莫言小说深度契合的“黑色精神”;第二部分论述“黑色精神”在莫言小说中的艺术呈现;第三部分主要对《铸剑》与莫言精神深度“契合”的原因剖析。经典之为经典,艺术性自不必说,思想的独步才是关键。复仇是文学创作的传统母题之一,鲁迅以其前所未有的开创精神对“复仇”的理解和表现都站在了新的高度,这种超越世俗伦理的是非善恶,融自省、执着与通达、开放于一体的复仇精神,也正是鲁迅的核心精神所在,这也正是莫言与鲁迅通连的“黑色精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莫言以《铸剑》为契机与鲁迅精神的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与继承,而是两人内在精神的深度契合。复仇是鲁迅小说的主题之一,但这种融自省、执着与通达、开放于一体的复仇,代表了真正的鲁迅精神。莫言通过不同时期几次对《铸剑》逐渐深入的理解,达到了与鲁迅精神的内在通连。
其他文献
<正>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同时,在调整中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为了推动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探求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办法,我国经济界
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国的电视传媒产业迅猛发展,但在产业效率和规范化程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采用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对中国电视传媒产业进行分析,从我国电视传媒
李尔王的“疯癫”是尼采美学中“酒神式的疯癫”,这是个体的解体与理智崩溃的结果。李尔王的智慧是尼采美学中酒神式的智慧,它的产生是个体与本体的融合,直觉的智慧产生的结
畜禽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是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介绍我国畜禽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搭建过程、经验教训、存在问题和建设3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国内学术界论述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内在关系以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形成问题时,常常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把目的论判断力作为审美判断力的“衍生物”,把自然的合目的
为确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依据纯粹的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扭转了西方关于道德法则与善恶概念之间关系的传统观点,即:不是传统所谓的善恶概念决定并产生道德法则,而是道德法则
司法实践中,知识产权犯罪存在追诉乏力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从公安机关的角度来讲,应当完善知识产权犯罪侦查程序,强化侦查协作机制;从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执法机关关系的
传统伦理道德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其主要特征体现为道德与伦理的分合传承。详言之,即理论形态总体适应与具体时代并存、基本架构经
应把“自指代命题”从“自指命题”中区分出来,前者违反同一律,作代换还可能违反矛盾律,因此禁止使用自指代命题。对内容不明的自指命题作真假对错的评判,不可能给出确定的结
利用CFD软件模拟受限空间内液氢泄漏扩散,通过编译自定义函数(UDF),描述液氢相变过程中的传热、传质及相应计算模型所需的边界条件,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液氢泄漏过程中温度和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