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中国社会资本在当前公立医院融资的作用及影响,提出社会资本发展公立医院的策略,为社会资本在公立医院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撑。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资料来源:本研究选择东部、中部、西部地区7省9市13家公立医院进行现场典型调研,收集各医院2006-2008年财务相关数据,并对医院财务管理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社会资本投入方代表(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进行深入访谈或专题小组讨论;收集2003-2008年全国政府办公立医院资产负债、业务收支等基本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包括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文献进行理论分析和综合述评;对理论假设,组织召开专家会议,分析和讨论相关理论框架;(2)实证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关键知情人访谈、专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以及SWOT分析。收集医院的基本情况以及医院利用社会资本现况及意愿。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听取有关专家对于目前社会资本在公立医院中的现况、效果及发展策略建议;利用SWOT矩阵对公立医院利用社会资本的各种模式面对的机会和挑战,拥有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匹配。主要研究结果理论研究:构建公、私合作的公立医院融资模式的关键点在于明确政府和市场职责。政府的职责在于增加投入、加强规划、强化监管。市场的职责在于通过竞争机制,引导公立医院提供质优高效的服务。国外经验借鉴:国外公立医院不管政府财政补贴情况如何,均在不同程度引入社会资本。主要模式包括银行贷款、慈善捐赠、融资租赁等。各国政府为了振兴公益性事业,普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并且强调政府对公立医院融资的决策控制权,医院对资产处理权利有限。此外,各国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医疗机构融资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政策分析:政府补偿模式的转变是推动社会资本多渠道进入公立医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将带来现有医疗体系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为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公立医院贷款财政贴息是各地政府普遍采取的鼓励医院多渠道筹措社会资本的一项经济政策,但由于缺少相应的鼓励优惠政策,难以调动银行等社会资本的融资积极性。实证研究:(1)医院规模:各地区公立医院均处于快速扩张期,总资产年均增长率一般均超过10%,最高达27.3%;(2)医院对社会资本的需求:扩大医院规模是目前造成公立医院资金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政府投入不足现象在各地医院普遍存在,政府补贴在医院总收入的所占比例最低1.4%,最高不过10.1%,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成为现实;(3)医院利用社会资本的主要模式:包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国外贷款和慈善捐款等,也有职工集资、投资分成、商业信用等做法;(4)社会资本金额、用途、期限和融资回报:融资金额从数十万到上亿元不等;主要用于基建、设备购买,也有用于工资发放、药品购买以及拖欠款支付等;社会资本有显性收益要求(利息等),还有隐形收益要求;(5)资信评估:医院多采用信用贷款形式,银行贷款有向大医院集中趋势。此外,抵押担保、第三方担保也在部分医院出现;(6)风险控制:政府“重审批、轻监管”,医院“重引资、轻经营”,与社会资本相比,二者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7)发展趋势:医院吸收社会资本总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8)存在问题:公立医院融资发展缺乏规划;现有政策不明朗,政府监管职责不明;慈善资金尚未在医疗领域中充分发挥作用。研究结论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根据新医改方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认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对保持公立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原有的社会资本逐利性与公立医院公益性相冲突的观念。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公立医院筹资机制。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除直接投入外,可采取贷款贴息、减免规费等间接投入方式;强化规划的作用,制定公立医院分类资源配置标准,同时对公立医院的资本性投入规模进行控制。制定市场准入政策,引导优势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规范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的准入条件;建立公立医院融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医院不良贷款等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收益补偿机制,政府通过建立补偿基金、减免营业税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益事业;支持多形式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包括慈善捐赠、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公立医院利用社会资本的行为。明确公立医院自身发展合理规模,引导公立医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决策控制制度;建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构建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财务管理、资金监管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运作医疗保险基金;重塑各部门监管职责。在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利环境下,进行多方有益尝试。设立公立医院发展共济基金,倡导公立医院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免税债券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