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以北,陇原以东,有一场窑洞里的皮影戏在黄土高原上响彻了一个世纪,它生在贫瘠之地却以鲜活的生命力承载着中华文化之精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深远的藉慰,成为活着的艺术品—环县道情皮影。环县道情皮影自萌发至今经历近百年,峥嵘岁月,以往而过如今逐渐衰败,让人嗟悔无及。本文将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承模式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实际考察,以传承谱系为脉络,与具有代表典型的传承人对话历史,回忆传承,在口述过程中推展对传承人、传承过程的细节描述,从而有效提取在历史记忆传与承的链接关键,并从个案的经历中折射出传承的教育影响,力图揭示传统艺术文化传与承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并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背后的精神与力量。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结语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概括了笔者立足于本土文化,研究环县道情皮影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并对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相关皮影的著作、期刊、论文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析,表明本文将通过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方法来剖析环县道情皮影的教育功能和传承意义;第一章节是对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承语境即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描述,并以时间脉络对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历程做出简要概括,寻觅环县道情皮影生存的土壤背景和历史渊源;第二章节概括介绍了环县道情皮影的剧目、音乐、表演形式及其艺术特征,进一步了解作为艺术本体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何称之为陇东瑰丽的传承条件;第三章节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调查分析,以自我体验传统教学过程为主,再现传承情境,通过面对面访谈传承,阐释传统技艺特征,并展示现代教学过程,横向掌握了传承模式和教学方法,纵向深入预示教育人类学在传统传承中的影响;第四章节运用文化与传承的相互关系,反映教育宗旨,体现文化传承在个体逐步走向群体过程中的作用意义,作为文化承载的传承者—我们,实现自身文化认同,如何正确看待传承保护,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结语部分是对本论文各个章节的大致概括,也包含了对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