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世纪以来的农业复兴和商业复兴为欧洲商人阶层的出现和城市经济的兴起打下基础。德意志汉萨同盟的代表城市科隆和吕贝克正是此时繁荣起来。科隆和吕贝克间的渊源使得他们在商业利益上容易达成一致,这为以后由两市主导的城市同盟走向联合提供了可能。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得早在10世左右就已经存在于北海—波罗的海地区的远程转运贸易大大繁荣起来,这与补允性贸易向城市经济的转变有关。贸易方式的转变为德意志商人提供了机会。他们以吕贝克为基地,在海上向果德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诺夫哥罗德,布鲁日和伦敦拓展贸易;在陆上,他们跟随东进运动和北方十字军的移民征服一道,在东方建立商业城市以发展贸易。由于广泛存在的利益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加之13世纪后德意志王权的衰落和德意志城市独立性的增强这都有利于德意志商人在果德兰岛形成独立的,具有行会性质的互保组织——果德兰商人联合会。这成为汉萨同盟最初的组织形式。伴随着德意志民族陆上殖民的深入,陆路渐趋发挥了重要作用。14世纪后,果德兰岛被丹麦征服,组织松散的果德兰商人联合会则为北德意志诸城市同盟所代替。在德意志各地,各自独立的地域同盟此时已经广泛分布,发挥着独立的政治经济影响。吕贝克正是在最初的汶德城市同盟中保持着领袖作用,而且由于它是德意志商人前往海外各地的基地,因而她对海外德意志商人也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在其领导下的汶德城市同盟,加强了与其他各城市同盟间的合作,以经济封锁和禁运等措施保护和扩大了德意志海外商人的商业特权和贸易利益。这种城市间的合作模式覆盖了德意志商人和汉萨商栈,成为汉萨同盟新的组织形式。并且通过与布鲁日,挪威和丹麦等城市或国家的经济军事斗争,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这种同盟形式。汉萨同盟作为北欧地区重要的经济实体登上历史舞台。至1370年“斯特拉尔松条约”签订后,同盟在垄断经济和发挥区域政治影响力方面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