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生态系统结构,体现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影响,对渔业资源再生有重要作用的一部分鱼类栖息地不断丧失或受到破坏,渔业资源呈不断下降趋势。本研究于2010年11月-2011年6月期间以崇西湿地潮沟为主要的研究区域,利用潮沟插网对崇西湿地潮沟鱼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探讨研究了崇西湿地潮沟鱼类的群落特点,开展放流鱼苗对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并根据结果对以潮沟进行鱼类增殖放流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主要内容有:(1)归纳分析了崇西湿地鱼类种类组成和主要的生态特征;(2)运用多样性指数、nMDS、等级聚类、ANOSIM等生物统计方法对崇西湿地潮沟鱼类在对潮沟生境利用上的生态特点以及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3)以实验基地三阶水塘和实验站人工水塘为研究区域,进行了增殖放流鱼种的适应性生存实验,探讨放流种从实验室或养殖基地到野外生境过度与适应过程;(4)考察探讨了美国华盛顿湾鲑鱼生境恢复工程的生态问题及生境恢复方案,并从该工程中总结归纳出适用于长江口湿地与鱼类栖息地保护和生境恢复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崇西湿地潮沟鱼类种类组成与优势种经鉴定本研究共记录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于9目16科。其中以鲤形目种类最多,有24种;其次是鲈形目,有12种;鲤科与虾虎鱼科占优势,在所有采集到的鱼类样品的丰度上,鲤科与虾虎鱼科也占有绝对优势;在渔获量方面,鲤形目总渔获量的的50%,占有绝对优势。本研究表明崇西潮沟占主要优势的种类为5种,包括油(?)(Hemiculter bleeleri,、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y)、(?)(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从生态类型来看,本次调查中记录淡水性种类27种,河口定居种类15种,洄游性种类2种,季节性河口湿地-海洋鱼类2种,临时性河口湿地-海洋鱼类1种。并且各种鱼类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具有洄游特性或季节性的鱼类仅出现在全年的某段时间,如刀鲚出现在秋末,日本鳗鲡出现在夏季,间下(?)出现在冬季;另外河口咸淡水种大多出现在春夏较为温暖的时间段,如虾虎鱼,并且多为体型较小的仔稚鱼或幼鱼。2崇西湿地潮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特点崇西湿地潮沟的中、低潮位表现出了较高的群落多样性,在B潮沟随着高程增加,群落多样性指数下降,A潮沟随着高程增加,群落多样性指数增加。在季节变化上,崇西湿地潮沟鱼类群落多样在3-4月份最高,6月份次之,11月与1月份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在对鱼类群落与不同时空站位进行聚类排序分析,结果显示冬天1月份的时候,鱼类的活动范围比较受限,与其他几个站位和时段类群相似性较低,可单独归为一类;而3月份和6月份春夏季节时候,鱼类活动范围与高程的关系不大。对崇西湿地4个月份采集到的鱼类种类数量、丰度、生物量和温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与崇西湿地4个月份鱼类种类数量、丰度和生物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鱼类群落指标与温度变化呈正相关,与酸碱度和溶氧的增长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3开放水塘与封闭水塘的环境差异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连续15天的环境因子监测与鲫鱼放养实验。监测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溶氧、pH、水深、总氮、总磷、浮游生物数量,同时定期测量鲫鱼体长体重并计算其日生长率与特异增长率。结果显示,开放水塘和封闭水塘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平均pH3个因子在两水塘间差别不显著。温度和溶氧均存在显著日动态,且封闭水塘温度与溶氧有稍高趋势。两个水塘温度在大潮期差异显著,溶氧在小潮期差异显著。大型浮游藻类在站内水塘和开放水塘密度分别为3.7×105个/L和9.6×104个/L,而小型浮游藻类在两水塘密度分别为3.1×106个/L和7.7×106个/L,浮游生物数量和组成在两水塘均具有显著差异。推测浮游生物量、温度和溶氧是影响鲫鱼生长的主要因素。开放水塘鲫鱼体长平均生长率为0.63mm/天,略高于站内水塘的0.60mm/天。体重生长情况则相反,开放水塘鲫鱼体重增长率为0.018g/天,低于站内鱼塘的0.03∥天。鲫鱼体长、体重生长速率在水塘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开放水塘可能是较适宜的放流地点。4美国华盛顿湾鲑鱼生境恢复工程与经验借鉴探讨了河口湾盐沼湿地作为鱼类栖息地的重要性以及进行受损生境生态恢复的技术和原则。以华盛顿湾生境恢复工程为例,分析介绍了人类历史行为对华盛顿湾造成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作为鲑鱼栖息地的生境受损问题。围堤、铺设堤道等历史活动造成了湾内的生境破碎化及湾内潮汐水文和动力沉积过程的改变,并且影响了湾内植被和鱼类的分布。堤道及涵洞有限的水通量所造成的湾内水文连通度和能量输入的下降,是导致湾内生境受损的关键原因。对为恢复湾内水文传输过程而提出的拆堤变桥的生境恢复方案进行了比较讨论和经验总结。就该方案对长江河口地区开展鱼类资源保护尤其是幼鱼的栖息地恢复工作的借鉴作用进行了讨论,提出应注意从系统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结合历史调查数据对生境状况进行评估以掌握生境受损关键原因,借助生态系统自我平衡能力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并就完善鱼类栖息地功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