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2008)是苏联吉尔吉斯民族的著名作家,不仅是前苏联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更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推崇的文学巨匠。艾特玛托夫从吉尔吉斯民间文学中吸取的养分是其生态思想的重要来源。而且他还熟读俄罗斯经典著作,借鉴俄罗斯文学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以人道主义观点关注生态问题的独特风格。艾特玛托夫的创作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向世人提出了尖锐的道德与社会问题。他并不多产,但几乎每一部作品都给读者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严谨的艺术态度和创新精神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之中。艾特玛托夫于1957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面对面》可以说是他真正创作的开端,而《査密利雅》(1958)的问世使他获得了全苏声誉,并在欧洲引起反响。艾特玛托夫从《母亲——大地》(1961)开始探讨人与自然之间亲密的关系。1963年艾特玛托夫因中篇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包括《査密利雅》、《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骆驼眼》和《第一位老师》)获得列宁奖金。196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别了,古利萨雷》获得广泛赞誉,并于1968年获得苏联国家奖金。中篇小说《白轮船》(1970)触及到人与自然界、善与恶等问题。小说及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于1979年获得苏联国家奖金。中篇小说《早来的鹤》(1975)里充满着民间叙事诗的风格。197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花狗崖》肯定了维系种族生存的自我牺牲精神。艾特玛托夫第一部长篇小说始于《一日长于百年》(1980,又名《风雪小站》),这部作品在思想艺术上集以往创作之大成,显示出独特的风格面目。1983年艾特玛托夫因《一日长于百年》第三次获得苏联国家奖金。198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断头台》展示了当今社会自然生态、人文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所带给人类的灾难,引起强烈的反响。艾特玛托夫表现出对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极大关注,并以其深度的文学蕴含,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对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国内外,许多文人学者致力于艾特玛托夫的研究,并编写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论文以及专著。国外对艾特玛托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作家以及作品的分析、艾特玛托夫创作中的神话作用。国内对艾特玛托夫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宗教观的研究;小说的结构;小说的民族性;小说悲剧性的分析以及对普里什文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等。本论文的目的在于艾特玛托夫的生态思想从开始形成到对存在的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加以总结,阐述作者深刻的忧虑,最后对解决这一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作出自己的救赎尝试,让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关怀大师。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论述艾特玛托夫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国内外对艾特玛托夫的研究概况,揭示本论文的学术意义。第一章:艾特玛托夫生态思想的民族渊源。1)吉尔吉斯文化中的自然传统渊源。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女性的自然崇拜对生态思想的诏示、吉尔吉斯民族中的泛灵信仰展现艾特玛托夫的吉尔吉斯文化根源,挖掘艾特玛托夫生态思想形成的最初动因。2)俄罗斯文学传统中的自然情愫。包括俄罗斯文学中的自然主题、生态思想盛行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态末世论。论述俄罗斯文学对艾特玛托夫生态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第二章:艾特玛托夫生态思想中的悲情色彩。本章共分两个小节。1)自然生态危机意识。从客观存在与后建文化的对峙与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两方面论述艾特玛托夫生态思想中的自然危机感所体现的悲剧意识。2)精神生态危机意识。从精神生态危机的本质展开论述,通过对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对比研究,深入阐述艾特玛托夫生态思想在精神层面的体现。第三章:艾特玛托夫作品中反映的救赎之路。1)解决生态危机的途经探究。将艾特玛托夫在作品中关于解决生态危机所提出的方法,包括宗教崇德向善思想的布道以及以善抗恶的实际行动,来体现艾特玛托夫尝试解决危机的救赎之路。2)呼唤理性的回归。从恶对善的反扑入手,批判人性中的劣根性,进而呼吁理性人道主义回归的必要性。结语部分简述了艾特玛托夫作品中的生态思想、悲剧意识和救赎之路,以及艾特玛托夫生态意识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论文后附有参考文献以便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