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东海海域一种重要的经济蟹类,同时也是东海重要的渔业捕捞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捕捞压力的不断增大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三疣梭子蟹的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其资源也出现过度捕捞的迹象。为了保护三疣梭子蟹资源,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不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延长三疣梭子蟹休渔期等。2017年农业农村部在浙北渔场正式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对海平面变化、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及脆弱性研究(2017YFA0604902); 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多种作业方式的三疣梭子蟹资源量评估技术及其应用(2019YFD09013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东海海域一种重要的经济蟹类,同时也是东海重要的渔业捕捞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捕捞压力的不断增大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三疣梭子蟹的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其资源也出现过度捕捞的迹象。为了保护三疣梭子蟹资源,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不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延长三疣梭子蟹休渔期等。2017年农业农村部在浙北渔场正式开展梭子蟹限额捕捞试点工作,而准确了解三疣梭子蟹的资源量和分布状况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资源现状才能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策略。本研究以三疣梭子蟹为研究对象,根据2006-2007共四个季度月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tree,GBRT)和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等6种模型,分析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以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方差解释率(VE)等指标来筛选最优拟合模型,以模型拟合和模型预测的~2差值△~2为指标,来判别不同模型的过度拟合现象。使用交叉验证法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每个交叉验证过程重复模拟10000次。同时,将相对均方根误差(RRE)和决定系数~2作为评估模型预测性能的指标。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预测性能等进行比较,得到各季节的最优预测模型。最后,使用各季节的最优预测模型对三疣梭子蟹的分布进行预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春季6种模型中有5种都表明底温的贡献率最大,夏季和秋季也有3种模型表明底温的贡献率最大,而冬季6种模型中有4种模型表明p H的贡献率最大。此外,F检验结果也表明底温和p H对三疣梭子蟹相对资源密度分布有显著影响(P<0.05)。2.当以模型的累计解释率为指标比较不同季节之间模型拟合效果时,春季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其他几个季节;四个季节中均为XGBoost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ANN模型次之,而GBRT模型的拟合效果相对较差。3.当以△~2为指标比较不同模型的过度拟合现象时,春季各模型的过度拟合现象最轻微,△~2值最大不超过0.3,秋季各模型的过度拟合现象最严重,△~2值均大于0.51。GAM、ANN、SVM 3种单一结构模型的过度拟合现象要比RF、GBRT、XGBoost3种集成学习模型更为严重。4.以决定系数~2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RE)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春季模型的预测性能要优于其他3个季节。春季和冬季,RF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夏季和秋季,XGBoost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除秋季外,其他三个季节均为SVM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差。5.使用各季节最优预测模型对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分布状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不同季节三疣梭子蟹资源分布状况具有明显差异,总体上夏季的资源分布比较均匀且平均资源密度要大于其他3个季节,春季东北部海域资源密度大于西南部海域,秋季东部海域资源密度高于西部海域,冬季中北部海域资源密度相对较高,且在东南部海域存在一块资源密度的低值区。本研究基于多种模型对三疣梭子蟹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底温和p H等因子对三疣梭子蟹分布有显著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分季节适用于三疣梭子蟹资源分布的预测模型,这对今后更加准确地对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分布进行预测以及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是生物资源评估及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本研究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浙江省苍南县沿浦湾秋茄林(Kandelia candel)大型底栖动物及9个环境因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及最大熵(MaxEnt)模
低鱼粉饲料会导致鱼类生长性能下降和肠道损伤。通过营养调控的方法修复鱼类肠道损伤,是解决低鱼粉造成的鱼类肠道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姜黄素是一种新兴的绿色功能性添加剂,本文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不同比例豆粕替代鱼粉对黄姑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在豆粕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黄姑鱼生长及肠道损伤的修复效果,为低鱼粉诱发的黄姑鱼肠道损伤提供营养缓释策略
过度捕捞是目前全球渔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其对渔业资源构成直接威胁,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带来不利影响。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是中国东海的重要经济渔获种类,由于捕捞强度的增大,带鱼资源也正在遭受过度捕捞。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渔业管理办法应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其中包括投入控制管理、产出控制管理以及技术性管理措施。为保证带鱼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促进其种群资源恢复,本
本文根据2019年在舟山近海进行春(4月)、秋(11月)、2020年夏(8月)、冬(12月)四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研究舟山近海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特征,探讨舟山近海浮游动物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运用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舟山近海四季浮游动物的差异,以及引起季节差异的贡献种和贡献率,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研究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琼海潭门地处海南东部沿海,自然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潭门传统渔民在努力获取海洋渔业资源的同时,也为我国积极争取和保卫南海权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一个特殊的渔民群体,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南海经济优势渔业资源逐渐衰退,滞碍了琼海潭门当地传统捕捞渔业模式的发展,渔民面临转产专业出路的困境。休闲渔业是我国水产行业的第五大产业模式,受到海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海南于2019年印发《海南省休闲渔
性腺发育是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面临着低龄化、性早熟、小型化等问题。因此,开展小黄鱼繁殖生物学、人工繁殖及增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为进一步丰富小黄鱼人工养殖的实践技术,获得更加详细的小黄鱼性腺发育情况的基础数据。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液对小黄鱼不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俗称墨鱼,曾是我国东海渔场的"四大海产"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过量捕捞造成其资源的枯竭,无法形成稳定渔汛。近年来,虽采取了人工育苗和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等保护措施使得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有所恢复,但随着曼氏无针乌贼性腺发育提前以及资源小型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其生物学特征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放流人工养殖乌贼对自然海域中乌贼的影响
浙江中南部近海集众多的岛屿、河流、海湾于一体,成为大黄鱼(Collichthys lucidus)、小黄鱼(Larimichthys croceu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经济种的重要产卵场,是我国著名的“东海鱼仓”。本文根据2020年~2021年浙江近海27°00′-29°30′N,121°00′-123°00′E(0~80m等深线)范围的水平拖网资源调查数据,综合运
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鱼类种类组成低龄化、低值化与小型化早已成为共识,恢复和重建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已成为了国家、地方政府及科学家关注的热点。为阐明舟山沿岸灰鳖洋海域鱼类群落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本文根据2016-2021年春秋季在灰鳖洋海域进行的10个航次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Jaccard相似性系数、资源密度估算、物种多样性指数等,阐明了调查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性好斗,自相残杀现象极其严重,导致其养殖产量极低,设置隐蔽物被认为是防止三疣梭子蟹自相残杀的有效方式。本研究将探究隐蔽物存在的条件下不同体质量三疣梭子蟹的隐蔽习性,三疣梭子蟹的交配行为以及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混养品种(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存活、生长的影响,丰富三疣梭子蟹行为生态学、繁殖生物学理论知识,为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