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苏鲁神话探析——以H.P.洛夫克拉夫特中晚期作品为例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b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恐怖、科幻、奇幻作品长期以来在文学中边缘化的地位,虽然H.P.洛夫克拉夫特和他笔下的克苏鲁神话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小说体系,对现代很多领域的作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人们对于他的重视度明显的不够,缺乏对洛夫克拉夫特的系统性研究。我国因儒家道统及相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志怪、传奇类文本相比较国外而言受到一定程度偏见与漠视,洛夫克拉夫特的名字鲜有人知,因此需要系统全面的进行介绍研究。
  克苏鲁神话实际上是H.P.洛夫克拉夫特所创作小说的总称,作为一个不再相信任何宗教与神话的人,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被冠以神话之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他小说中频繁出现咒语,伪宗教典籍,宗教仪式,巫术祭典等等基于现实又有所加工的元素,再加上这些元素明确的服务于在小说人物口中称之为神的物种,以及游离于自然科学所不能触及的灰色地带的神话式书写,说它是神话不为之过。由于20世纪自然科学的普及,人们对于传统恐怖、奇幻小说中的怪力乱神恐惧感大大削弱,一些民间的恐怖故事甚至成为了小孩哄小孩睡觉的睡前故事,小说家们费劲心思营造的恐怖氛围成为他人眼中的笑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不能再沿着前人的道路继续前进,必须另辟蹊径。因此他的小说中诞生了克苏鲁、阿撒托斯等既带有传统色彩又具有科学幻想色彩的神怪,这些神怪往往来自广漠无垠的宇宙空间或是超越人类地理年代勘测范围的古老之物。除此之外,由于常年饱受精神病的折磨,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神怪还带给人一种精神病幻觉般的感觉,模糊且时隐时现,让人难辨真伪。这一系列创新将传统恐怖小说中超自然的恐怖转变为科学技术的恐怖和未知的恐怖,显示出洛夫克拉夫特卓越超前的眼光。但是由于这一时期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狂热的爱恋导致这种思想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反倒是当代人越来越警惕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洛夫克拉夫特小说所反映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恐怖小说的承上启下之作,在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中能够看到之前恐怖大师创作风格的传承,如爱伦·坡作品中的场景设定、气氛烘托手法以及环境渲染物件。也能看到洛夫克拉夫特独有的“洛氏”恐怖风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鬼神、碎片化隐蔽式叙事风格,增强小说幻觉感的开放式结局。而且洛夫克拉夫特所创设的克苏鲁神话的世界观与设定,如他笔下的外神、古神和旧日支配者体系,无形体的精神形态外星人,不可名状物等等。它们与洛夫克拉夫特独特的文风一起影响着后世的恐怖、科幻、奇幻类作品的创作,并且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在传播媒体空前发达的今天,电影、电子游戏领域所受到的影响更为巨大。
其他文献
自先秦之后,很多文人多以“诗言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诗人言志,并不是以无力乏味的语言为主,而是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思妇诗是男性文人来书写闺中妇女的产物,由于政治的黑暗,游学的游子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仕途离自己越来越远,满腹牢骚的内心与向君王表达忠心的情绪错综交杂,在这种情况下,温柔贤良,痴情忠贞的思妇便成为了他们直抒胸臆的寄托。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梳理出《古诗十九首》中描写女性形象的诗,主要将诗中的女
历史人物是不断发展的,刘邦自汉到元已不是当初那个真实的人物了,在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中会有不同的侧重。而在元代戏曲登上顶峰,故而研究元代戏曲中的刘邦形象是很有价值的。前人关于刘邦形象、戏曲特点和其中人物形象都有研究,但就刘邦这一形象来说不够全面,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目前所存的所有与刘邦相关的戏曲,也分析相关存目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元代戏曲中刘邦形象。  分析现存的七部杂剧与两篇散曲可得出刘邦形象
学位
王安石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积极入世、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形象。自北上科考时起,他就志存高远、气宇轩昂,相应地,他的文学作品主题也多为关注民生、抒发政治理想,他也多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经世致用,有补于世。宏伟的蓝图、心系天下的豪情或许关乎志向,却难以关乎情意,于是在金陵,我们看到了王安石的另一面:诗意、雅趣、柔情。在他的作品中,金陵诗文也是极具独特性的一部分,尤其是金陵诗歌,无论是题
学位
明清《西游记》插图批评以《西游记》文本、插图及评点为文献支撑,以图像学和“图文互文”理论为根基,在西游学领域进行文学图像方面的研究。《西游记》从明代世德堂本开始,至清代《新说西游记插图》,九个主要版本的插图分别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文学批评功能。以文学文本为根基,内部研究包括宗教批评及图题、像赞、评点批评。宗教批评表现为以“儒”、“道”证“佛”,通过人物的儒士化、道士化塑造等特征,证明《西游记》插图整体
自20世纪80年代任务型教学法产生以来,我国学者就开始不断研究如何将此教学法引入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在做中学” ,用具体的任务推动学习,注重输出、互动以及真实性。本文借助在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尝试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开展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实验,设计满足学习者需求及符合当地特色的教学环节,实现全方位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以及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提
《史记》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其研究代不乏人,成果丰硕。传统《史记》研究注重名物典章、考订校勘,而从美学的层面来对《史记》进行系统性研究,是一个仍可深化的视角。本文将拟从司马迁美学思想的来源基础、理论内涵等方面对司马迁美学思想作宏观把握与整体开掘,立足于《史记》具体篇章的文本分析讨论,回归文本,以发掘其深文微旨,探讨其文章之美。  司马迁美学思想的生成,离不开时代精神的指引。秦汉以来,昂扬开
学位
山东快书是山东地区的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一直以来都有学者对山东快书进行研究,但是研究方向主要偏向于曲艺艺术方面,鲜有从语言学角度对山东快书唱词语言进行研究。本文以《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山东快书幽默小段选》以及快书经典曲目的音像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修辞学、音韵学、词汇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山东快书的唱词进行研究。探寻山东快书唱词的艺术美和语言美,为快书新曲目的创作以及新途径的传播提供借鉴
学位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答记者问是“问—答”模式的双人会话,记者和发言人想要在会话中达到自己的意图,就需要选择恰当的语用策略。双方为了实现自己的会话意图而进行策略选择,这是一种博弈现象。本文旨在运用博弈思维,关注外交会话中记者和发言人互动博弈的过程,分析态度和内容层面双方语用策略的选择与选择最优性问题。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梳理了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所需理论,说明了语料来源、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
学位
互联网范式不断迭代升级,社交媒体平台不断扩充更新,大众文化持续蓬勃发展。人们的交际方式在这一环境中也呈现出动态发展的样式,并产生了新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大部分网络语言已逐渐褪去了陌生的外衣,但仍有一部分网络语言具有强烈的身份属性——偶像粉丝用语。偶像粉丝用语的流行使人们看到了其创作群体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本文旨在研究这一群体语言的同时,深挖背后反映的群体特征及其文化。  全
进入新世纪以来,女性作家在“非虚构”写作中的创作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私小说创作形成鲜明对比,女性作家的创作空间有了很大提升。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非虚构创作的积极引导。非虚构写作提出行动、在场、关注现实等口号,这些口号指引着作家群体走出书斋,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非虚构写作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直至新世纪才在国内广泛传播开来。《人民文学》于2010年增设“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