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创建了思维导图这一整理思维的工具,在《思维导图》一书中将思维导图定义为:“思维导图使用图表表现出发散性思维。本质上,思维导图是重复和模仿发散性思维,这反过来又放大了大脑的本能,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利。”如今,思维导图在中国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教授思维导图的教育机构遍地开花,一些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濯源主任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将其应用于学科教学中,本文中提到的思维导图兼具博赞思维导图及“学科思维导图”的特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注重的是对学生三观和价值判断的引导,要求培养的是积极健康的公民,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中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初中生三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思维导图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想品德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将其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建构主义理论、兰花假说、友善用脑理论等理论为思维导图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将思维导图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中,从教师、学生、学校角度来看,都存在物质与心理上的制约因素,但这些制约思维导图应用的因素都是暂时的,当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学校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得到解决。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对于学生来说,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结构思考力,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教师备课讲课、整理笔记。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更为广泛,无论是授新课、复习课还是习题课,都可以利用其辅助教学。新授课时,可以使用一般思维导图来进行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延伸的过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复习课中可以使用“概念式思维导图”和“主题式思维导图”等学科色彩较强的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习题课中既可以应用于客观题讲解,也可以用于主观题建模,包括原因类主观题、意义类主观题、措施类主观题、观点类主观题和启示类主观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