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四书《大学》四书《大学》中开篇的四句话说明: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最后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即一个人的自身素养对成才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日趋开放,与国内外交流愈益频繁,西方文化思潮、经济思潮的渗入,都加剧了大学内各种价值体系的矛盾和斗争。客体塑造的偏重、个人本位的沉溺、价值观念的倾斜,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不严肃地审视我们的精神世界。另外,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之快,使得城市中的大学在城市扩大规模的同时,完全被城市包围,在经济利益等条件的制约下,营建分校区,扩大招生规模成为当下潮流。大学发展在与城市建设互动过程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使得大学自身本应具有的“大学精神”被不断“稀释”;大学相对于城市的人文意义,相对于城市的“人文强化剂作用”也在不断地削弱。由此而引出的“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是良好的教育?”这些来自教育学角度的发问引发出“什么是更为恰当的大学建筑空间?什么是更为和谐的大学发展模式?”这样的建筑学角度的质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建筑的语言给予回答。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秉承着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优秀品质,并以此呈现出或有机自然、或自由豁达、或含蓄平静、或神秘隐匿的空间语境。本文将来自中国传统书院的空间语境分析归纳为宏观的自然语境和微观的空间语境,以图解转换的方式显现出其空间建构的深层逻辑。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空间语境的图解式转换结果将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线索和一些空间逻辑,借以给予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筑的发展以启示。进而使大学校园建筑的发展既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又获得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传承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