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整理分析历代方剂信息,同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著名医家经验讨论数据挖掘结果,探索茯苓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将其提炼归纳形成中医临床的处方经验,为中医临床过程中对于中药茯苓在处方辨证加减、遣药组方的使用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数据采集源,收集含茯苓方剂1027首。应用Excel数据表,建立“茯苓方剂数据库”,用Excel统计方法对方剂药物、症状进行频数分析;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关联挖掘运算分析。结果:(1)茯苓方中所有药物数据经统计分析发现,茯苓被配伍使用最多见的为白茯苓,频率达72.64%,茯神、赤茯苓、茯苓皮相比较少。茯苓最常与补益药、清热药、化痰药、解表药、化湿药等配伍使用,补益药最多见,占比39.57%。茯苓方中与茯苓配伍使用的药物使用频次≥50次的有25种,靠前的药物包括甘草、人参、白术、陈皮、半夏、麦冬、桂枝、泽泻等;其中核心药物药味统计靠前的为甘味、辛味,占到69.13%;其药性温性、寒性,共占89.48%;多归心、肺、脾经,频率达55.7%。茯苓方主治疾病常见症状为呕吐、小便不利、泄泻、腹痛、纳差、咳痰、咳嗽、心烦、遗精、眩晕、心悸等。(2)茯苓方中所有药物数据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含2味药、3味药、4味药的常用药物组合和各药物之间相关关系。其中关联2项时共获得172条关联规则,1387项频繁项集;关联3项时共获得5390条关联规则,6616项频繁项集;关联4项时共获得24698条关联规则,14357项频繁项集。结论:(1)茯苓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补益药、清热药、化痰药是茯苓最常配伍药类,其中核心药物主要是甘草、人参、黄芪、陈皮、干姜、半夏、白术等,其药味以甘味、辛味为主,药性主要为温性、寒性,主要归心、肺、脾经。呕吐、小便不利、泄泻、腹痛、纳差、咳痰等为茯苓方最常见主治症状。(2)与茯苓配伍关联度最高的药物主要是甘草、人参、黄芪、陈皮、干姜、半夏、白术等核心药物。其中关联度高且具有临床意义的2联药对有18条,主要是“甘草->白茯苓”、“人参->白茯苓”、“白术->白茯苓”、“陈皮->白茯苓”、“半夏->白茯苓”等,涉及18味药物;3联药组有10条,主要是“白术、甘草->白茯苓”、“人参、甘草->白茯苓”、“陈皮、甘草->白茯苓”、“白术、人参->白茯苓”等。4联药组有3条,“半夏、陈皮、甘草->白茯苓”“白术、人参、甘草->白茯苓”、“陈皮、白术、甘草->白茯苓”。(3)茯苓配伍药物关联度最高的药物组合是“参苓术甘”、“苓桂”、“夏陈苓草”;这三种组合结构是茯苓方中最为典型的组方结构,为诸多茯苓方剂的构建基础。“参苓术甘”结构类茯苓方主要用于治疗呕吐泄泻、纳差便溏等脾胃疾病;“苓桂”、“夏陈苓草”结构类茯苓方主要用于治疗痰证、水饮等疾病;另外仍有不少茯苓方被用于滋补阴阳、安神、清利湿热等。茯苓方剂型以汤剂居多,茯苓使用以剂量10-20g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