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属于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是指将125I放射源植入肿瘤组织中,通过放射源持续释放低能量γ射线,使肿瘤组织受到最大程度的毁灭性杀伤,而正常组织损伤轻微。与外照射相比,125I粒子具有独特的优势:放射源低能量,治疗靶体积外剂量迅速衰减:放射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明显提高局部剂量,对靶区肿瘤组织杀伤作用强,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通过持续性低能照射,无照射间隙,生物效应明显,易防护,治疗效果显著提高[1],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头颈部,肺等实质性脏器的肿瘤[2-3]。目前国外125I粒子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已较成熟,并在妇科恶性肿瘤[4]、体表软组织恶性肿瘤[5-7]的临床治疗实践中显示出很好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而且在空腔脏器如胃肠道[8]、食管[9]等部位的肿瘤中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易引起局部的复发及转移,此时病人已失去手术机会,由于周围肠道组织受量低,外放疗的应用受到限制,而125I粒子植入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优势,在腹部复发及转移癌中有了一定的应用。
随着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的广泛应用,植入后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在腹部复发及转移癌进行125I粒子植入时,对射线敏感的肠道组织易发生放射性损伤。肠道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其最重要的功能部位是粘膜上皮,由肠隐窝和绒毛组成,二者形成一个更新系统。肠隐窝基底部的干细胞不断产生新的上皮细胞向绒毛顶端移行,顶端上皮脱落,进入肠腔,故上皮细胞增殖更新较快,属高度辐射敏感组织。125I粒子持续释放低能量Y射线,其对肠道的放射性损伤特点,与外放疗是否相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小肠对放射线高度敏感,若125I粒子植入时,肿瘤本身的位置靠近小肠,不可避免的会对小肠产生放射性损伤,可能出现肠粘连,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增加了肠道感染的机会,为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用125I粒子持续照射小肠,观察其对小肠的放射性损伤,并用大网膜包裹植入部位观察大网膜对比邻小肠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肠道区域125I的安全性研究和肠管的保护提供可行的实验依据。
目的:探讨125I粒子对家兔小肠的放射性损伤及大网膜的保护作用。
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兔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空源粒子植入组(A组)、粒子植入组(B组)和粒子植入加大网膜包裹组(C组)。分别在3组家兔肠壁上植入3颗125I粒子,三角形排列,间距约0.3-0.5cm。根据计算机三维计划系统,靶区周边剂量为120Gy。A组植入空源粒子,B组植入活度为2.22×107Bq的放射性125I粒子,C组按相同方法植入2.22×107Bq的放射性125I粒子后,将周围大网膜折叠数层厚约1cm,覆盖植入靶区并固定。分别于术后14d、30d观察实验动物一般状况及并发症情况,光镜下观察距靶区0.2cm、0.5cm、1.0cm处小肠及大网膜组织的损伤情况。
结果:14d A组粒源处小肠与周围组织无粘连,B组植入部位轻度水肿,与周围组织粘连,1只家兔死亡,考虑死亡原因为肠梗阻,C组家兔植入部位水肿,小肠与大网膜粘连,未见与腹壁及周围脏器粘连。30dB组、C组仅出现粘连程度加重,均未见肠出血、梗阻、穿孔。C组粒子脱落率、与周围小肠的粘连率、梗阻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光镜观察:A组14d、30d仅轻微炎性改变。B组14d距靶区0.2cm处肠腺体变薄,大量绒毛脱落,Chiu分度达到Ⅲ度;距计划靶区0.5cm的区域绒毛顶端脱落,间质水肿减轻,可见再生肠腺;1.0cm的区域粘膜腺体结构未见改变。30d以再生修复为主。C组14d距靶区0.2cm处绒毛排列整齐,间质水肿减轻,可见再生肠腺,大网膜与小肠浆膜层分界不清,大量炎细胞浸润,腺体结构未见改变;0.5cm以上的区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30d大网膜包裹粒子处成纤维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加重。Chiu肠粘膜损伤评分14d、30d B组与A组、B组与C组在0.2、0.5cm处有统计学意义(P<0.05),1.0cm处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周边剂量为120Gy的放射性125I粒子对家兔小肠可产生放射性损伤,损伤程度随靶区距离增加而减轻,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修复;1.0cm厚度的大网膜包裹粒子植入部位可有效防止小肠的放射性损伤。
随着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的广泛应用,植入后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在腹部复发及转移癌进行125I粒子植入时,对射线敏感的肠道组织易发生放射性损伤。肠道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其最重要的功能部位是粘膜上皮,由肠隐窝和绒毛组成,二者形成一个更新系统。肠隐窝基底部的干细胞不断产生新的上皮细胞向绒毛顶端移行,顶端上皮脱落,进入肠腔,故上皮细胞增殖更新较快,属高度辐射敏感组织。125I粒子持续释放低能量Y射线,其对肠道的放射性损伤特点,与外放疗是否相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小肠对放射线高度敏感,若125I粒子植入时,肿瘤本身的位置靠近小肠,不可避免的会对小肠产生放射性损伤,可能出现肠粘连,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增加了肠道感染的机会,为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用125I粒子持续照射小肠,观察其对小肠的放射性损伤,并用大网膜包裹植入部位观察大网膜对比邻小肠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肠道区域125I的安全性研究和肠管的保护提供可行的实验依据。
目的:探讨125I粒子对家兔小肠的放射性损伤及大网膜的保护作用。
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兔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空源粒子植入组(A组)、粒子植入组(B组)和粒子植入加大网膜包裹组(C组)。分别在3组家兔肠壁上植入3颗125I粒子,三角形排列,间距约0.3-0.5cm。根据计算机三维计划系统,靶区周边剂量为120Gy。A组植入空源粒子,B组植入活度为2.22×107Bq的放射性125I粒子,C组按相同方法植入2.22×107Bq的放射性125I粒子后,将周围大网膜折叠数层厚约1cm,覆盖植入靶区并固定。分别于术后14d、30d观察实验动物一般状况及并发症情况,光镜下观察距靶区0.2cm、0.5cm、1.0cm处小肠及大网膜组织的损伤情况。
结果:14d A组粒源处小肠与周围组织无粘连,B组植入部位轻度水肿,与周围组织粘连,1只家兔死亡,考虑死亡原因为肠梗阻,C组家兔植入部位水肿,小肠与大网膜粘连,未见与腹壁及周围脏器粘连。30dB组、C组仅出现粘连程度加重,均未见肠出血、梗阻、穿孔。C组粒子脱落率、与周围小肠的粘连率、梗阻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光镜观察:A组14d、30d仅轻微炎性改变。B组14d距靶区0.2cm处肠腺体变薄,大量绒毛脱落,Chiu分度达到Ⅲ度;距计划靶区0.5cm的区域绒毛顶端脱落,间质水肿减轻,可见再生肠腺;1.0cm的区域粘膜腺体结构未见改变。30d以再生修复为主。C组14d距靶区0.2cm处绒毛排列整齐,间质水肿减轻,可见再生肠腺,大网膜与小肠浆膜层分界不清,大量炎细胞浸润,腺体结构未见改变;0.5cm以上的区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30d大网膜包裹粒子处成纤维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加重。Chiu肠粘膜损伤评分14d、30d B组与A组、B组与C组在0.2、0.5cm处有统计学意义(P<0.05),1.0cm处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周边剂量为120Gy的放射性125I粒子对家兔小肠可产生放射性损伤,损伤程度随靶区距离增加而减轻,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修复;1.0cm厚度的大网膜包裹粒子植入部位可有效防止小肠的放射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