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包括自然灾害、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在内的各种灾害的发生,给不同国家和地区造成了程度各异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对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阻碍。传统的以单一灾种为主的灾害风险研究,已逐渐不能适应全球变化背景下灾害群发、频发的新形势。从灾害系统整体角度进行综合灾害风险管理,降低灾害风险,减少因灾损失,已成为当前灾害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议题。重庆市是建设中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是我国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第四个中央直辖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地位突出。重庆市区域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种类多,每年因各类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各类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阻碍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重庆市各区县综合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和排序,科学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综合灾害风险相关研究,对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模型进行了总结梳理。以统计资料和政府公开资料为数据来源,以重庆市38个区县做为基本评价单元。在区域灾害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可靠性和简明性”等原则,构建了分别反映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露性、灾损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的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使用集成AHP和“熵权法”的“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R=H×E×S/C"的综合风险概念模型和模糊物元数学模型,对重庆市综合灾害模糊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及排序,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重庆市灾害系统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个部分构成,各类灾害的产生是灾害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重庆市灾害系统的特点:致灾因子类型多样,发生频繁;孕灾环境构成复杂,地域差异明显;承灾体空间分布不均,集聚特征突出;灾情损失严重,年际呈波动变化;内部联系紧密,作用机制复杂。(2)重庆市致灾因子危险性整体水平较高。重庆市“一圈两翼”中“一小时经济圈”的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最低,渝东北翼的致灾因子危险性高于渝东南翼。高危险等级区县主要包括合川区、涪陵区,以及渝东北的城口县,三峡库区的万州区、奉节县、云阳县。较高危险等级区县主要集中在嘉陵江下游的北碚区、渝北区以及乌江沿岸的武隆县、彭水县和酉阳县。(3)重庆市承灾体易损性整体水平中等偏低。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内以低及较低易损为主,但主城区则相对高易损;渝东北翼较高易损性等级区县集中分布;渝东南翼区县整体为低易损等级。高及较高易损性区县包括主城的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大渡口区,渝东南的彭水县以及渝东北城口、开县等五县。(4)重庆市承灾体整体暴露性较低。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整体暴露性最高,全市的高暴露及较高暴露区县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渝东北及渝东南整体暴露性较低,渝东南整体暴露性则在“一圈两翼”中为最低。重庆市综合暴露性的空间分布,基本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分异规律一致。(5)重庆市人口灾损敏感性整体等级较低。“一小时经济圈”内整体灾损敏感性为中等偏低,但包括渝中区、江北区、綦江区和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合川区在内的灾损敏感性等级却较高。渝东南区县呈现出分属较高和较低两个等级,渝东北整体灾损敏感性略微偏高。高灾损敏感性区县主要包括渝中区、江北区、綦江区,以及渝东北的开县、万州区、奉节县和巫山县。(6)重庆市总体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强。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灾害防御能力强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渝东北的城口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巫山县和巫溪县以及渝东南的彭水县、酉阳县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弱,是今后全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投资的重点。(7)重庆市综合灾害风险水平总体中等,但区域内部和各区县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一圈两翼”中,“一小时经济圈”综合风险等级总体以中低等级为主;渝东北翼各区县整体风险等级略微偏高;渝东南翼整体风险等级居中。渝中区、涪陵区以及渝东北的城口县、开县、云阳县和奉节县,这些区县灾害发生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较大,是今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区县灾害风险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成果旨在为重庆市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提供理论参考及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