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数字足迹进行个体空间行为分析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旅游者在区域内所产生的行为数据对于分析旅游者需求和改善景区规划、管理来说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研究选取辽宁省丹东大梨树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PS跟踪及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获取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着重进行了乡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研究、旅游者分类研究以及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差异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研究。利用GPS与GSM定位器获得游览过程中旅游者空间行为方面的精确数据,经过ArcGIS空间分析处理后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初步确定乡村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从分析结果可知,乡村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时间集中在上午9:00-11:00之间,结束活动时间集中在11:00-13:00之间,游览时间以2-3小时为主,移动速率为15-25km/h的人数居多,停留次数集中在6-10次。乡村旅游者分类研究。通过在研究区域实地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将问卷调查的结果数量化,对问卷调查获得的影响乡村旅游者行为的30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12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0.856%。对12个公因子的主成分提取值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成4类,根据每个类型旅游者的旅游偏好特征,初步将乡村旅游者划分为乡村特色文化体验型、乡村自然风光体验型、乡村游憩活动体验型及乡村社会生活体验型等四个类型旅游者。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差异化研究。将之前确定的乡村旅游者类型与相对应的空间行为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分析旅游者在入园时间、离园时间、游览时间、移动速率以及停留次数等五方面的差异,从而确定其空间行为模式。从空间行为角度将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划分为快速和慢速以及游览景区部分景点和全面游览景区景点两个维度,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的进一步探究,将其划分为乡村特色文化体验——快速部分游览型、乡村自然风光体验——慢速部分游览型、乡村游憩活动体验——快速全面游览型、乡村社会生活体验——慢速全面游览型。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者由旅游动机不同、空间特征各异的群体组成。因此,本文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正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者的典型特征,对景区进行乡村旅游规划和产品开发过程中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建议。本研究选取GPS和问卷结合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问卷调查等数据获取方式,在数据准确性上具有一定优势。未来基于数字足迹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会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和热点,从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到样本量的扩大等方面的应用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