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光农业是一种利用农业资源和乡土文化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旅游形式。观光农业园是以农业为主题,以休闲娱乐和旅游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公园。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于观光度假的需求不断增加,观光农业发展迅速。有些观光农业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多数观光农业园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极其明显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们对于观光农业园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对植物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应用园林树木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成都“五朵金花”观光农业景区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探索成都“五朵金花”景区植物种类的组成和植物造景的特点,以期对我国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并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成都“五朵金花”景区植物种类组成研究采用样方法调查了成都“五朵金花”景区内的42个植物群落,分析了物种组成情况。结果如下:(1)成都“五朵金花”景区的主要植物有107种,隶属于54个科。主要植物种类与成都地带性植物种类相比,种类较少。(2)植物种类的应用频率研究结构表明,应用较多的树种仅有8种,其中乔木树种包括天竺桂、桂花、黄葛树,灌木树种包括红檵木、山茶、蜡梅和小叶女贞,草本植物仅1种麦冬。可见,目前成都“五朵金花”景区内应用的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中配置的树种较单调。(3)树种径阶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成都“五朵金花”景区植物景观中乔木树种的平均胸径为15.4cm。约有56%的乔木树种胸径在15cm以下,表明成都“五朵金花”景区的树种栽种时间较短,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随时间的推移植物景观还会发生显著的变化。(4)植物季相结构的研究表明,成都“五朵金花”景区四季有景可赏。二.成都“五朵金花”景区植物造景研究采用样方法调查了成都“五朵金花”景区内的42个植物群落,分析了植物造景的特色。结果如下:(1)14个点状植物景观,其中有8个具有相对对立性,作局部区域的主景。另外6个点状植物景观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由于点状植物景观尺度较小,植物种类不随场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不考虑地被植物,除了案例D-9,其他的13个点状植物景观中单种盖度最大的是最高或次高的乔木种。说明营造小面积的植物景观,通过高层单种植物突出特色是很有效的途径。除案例D-13和D-14,12个植物景观的乔木层郁闭度大于灌木层盖度,说明小面积的尺度下,植物景观构成以乔木层为主,灌木层对乔木层起补充作用。(2)15个线状植物景观,有5个位于林缘区域,有8个是道路绿带,有2个是滨水绿带;植物种类随线状样地宽度的增加而增加。15个线状植物景观中,采用了8种配植模式,反映了成都“五朵金花”景区线状绿地的景观多样性。使用较多的3种配植模式分别是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草本地被、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落叶乔木-灌木-草本地被。(3)13个面状植物景观,植物种类随场地面积的增加并没有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说明在面状空间的尺度下,植物种类与场地面积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相互联系。场地的主题和功能对于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直接的决定作用。13个植物群落没有共同物种,样地两两之间共有物种数较多。各个样地的群落相似性系数普遍较小,表明各样地所选物种差异大,种类各有侧重,植物景观的异质性程度较高。13个植物群落中,9个样地的乔木层郁闭度大于灌木层盖度,说明大面积植物景观构成以乔木层为主,灌木层处于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