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arr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杂志的创刊发行在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15年1月到1949年5月,35年间《科学》杂志共出版31卷,合计350期,留下了约3000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科学》杂志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关于它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从传播学的视角剖析其科学传播理念形成、内容变迁和特色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研究基于1915-1949年的《科学》杂志的传播活动和发刊内容,将其置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与时代变动及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之下,运用科学传播最新理论,从传播主体自身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角度,在梳理杂志自身科学传播活动的基础上,分析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变迁,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和演化路径,科学传播内容与实践的互动变迁关系,以及科学传播采用的方式和策略,最后对科学传播的效果进行考察。本研究主旨是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过程、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策略以及传播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力图展示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活动从知识价值传播到科学文化建构演变的一个缩影,为当代科学传播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和历史借鉴,既具一定的历史意义,又具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理论概念、思路方法和观点内容,进而指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2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以《科学》杂志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传播目标入手,通过对杂志不同时期传播发展过程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活动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经历了一个传播观念表达、传播范式形成、传播优先解谜、传播危机反应和传播理念转型的发展过程。第3章,《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通过选取《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编辑部长群体和撰稿科学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对其在科学传播实践过程中的教育背景、发刊情况、发刊内容和传播特点进行量化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是一场由留美学生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家群体发起,由政治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共同参与并推动的一场致力于科学启蒙的传播实践活动。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在推进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发展的同时,在共同具有的“精神特质”的指引下,自身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得以确立,并普遍经历了一个从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到科学管理的多重社会角色变迁历程。第4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分析,指出“求真致用”的科学传播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特征与科学文化价值特征的融合统一。《科学》杂志在推进科学传播理念的实现过程中,通过栏目体裁和内容编排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客观展示了科学名词本质观念和科学社会兴趣的变迁过程;通过传播思想和传播内容等具体的实践,“求真”理念推进了科学本质观念在社会的变迁,“致用”理念推进了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第5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以1915-1949年《科学》杂志的发刊内容为基础,按照科学传播实践与社会互动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四个不同的时期,在对发刊概况、出刊内容等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在发刊内容变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思想、“抗战救国”下的传播思想和“科学建国”下的传播思想等不同特征。第6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和策略选择。通过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探讨、“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传播和科学的“科学”的思想传播,推进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通过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创设科学传播机构,推进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通过推进科学在共同体内部传播、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和科学与国际传播交流的实践,实现科学传播在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第7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从当代科学与传播实践中面临的“危机”入手,通过对《科学》杂志在传播实践中产生的“科学主义”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科学主义”忽视了传播作为人的社会活动现实,从而使科学自身与传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的必然。这种内在的冲突启示当代科学传播既要遵循科学原则,更要遵循传播原则,应该走一条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实践道路。最后,在对第2-7章研究结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本研究做出整体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其他文献
工作压力源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医疗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护理人员感知工作压力源已成为当今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ICU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殊性,ICU已成为一
建立了冷冻水产品中乙萘酚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HPLC-FD)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平行蒸发仪浓缩,乙腈-甲苯溶液溶解残留物,固相萃取-冷冻去脂净化,HPLC-FD法分析,外标法
面对当下智能手机APP种类繁多、层出不穷的局面,数据提取方案的提出和常见APP组合规律的深度挖掘已成为大数据时代的研究热点。在重新界定不同APP类别间关系度量方式的前提下
目前石油等化石资源日趋枯竭,雾霾、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急需寻找和开发可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可持续再生的木质纤维素资源储量非常丰富,而且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
本文以电影《百鸟朝凤》为灵感,通过电影中唢呐班的尴尬处境作为行文线索,阐述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境遇,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中国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宣教士同步,诞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医疗宣教士。广州是医疗宣教士在中国活动的第一站,在中国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一种性质悬殊的异文化,西方宗教和医学的东传兼具文化殖民与启蒙的双重色彩,其透射出的有关传播的理念、文本、方法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重新审视近代广州地区西方殖民者的借医传教活动,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即传播主体、传播文本、传播渠道和方
当下,城市规划设计逐步由物质空间设计转型为行为空间和社会空间设计。本文以北京当地报道为研究对象,对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之间北京当地的《北京日报》、《北京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各种主题旅游、专项旅游应运而生。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大背景下,工业遗产旅游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而对于旅游者而言,工业遗产最主要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原真性。“原真性”问题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原真性”表达了人们对旅游的美好期望,人们希望通过这一“神圣旅程”回归原真
三维地籍是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会在土地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有的技术、经济和法律条件下将土地空间信息进行登记、利用还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4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访1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