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氮有机分子在金属单晶表面的组装与反应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氮有机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化合物,它与生命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医药、染料、炸药等方面均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这一强有力的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各种含氮有机小分子在金属单晶铜的不同晶面上的组装与反应行为。结果表明,氨基经脱氢反应后与基底铜增原子的配位可用于形成诸如寡聚物、一维线形、二维网格状等结构,并能诱导手性分离现象的发生。由氨基脱氢所诱导的邻位碳氢键(C-H)活化的概率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另外,亚氨基氮(N)原子与基底铜增原子间的静电引力也可用于构筑二维网格状结构。通过以上研究内容,我们为进一步深化理解有机分子在表面上的组装与反应路径提供了思路。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部分工作展开论述:1、将1,3,5-三(4-氨苯基)苯分子作为目标前驱体沉积于不同温度的Cu(111)表面时,我们会观察到不同的组装结构。室温(298 K)沉积时,由于分子与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因此分子以未反应的单体形式吸附于铜表面;当基底温度为340 K时,分子中的一个氨基氢原子脱落,亚氨基氮原子与基底铜增原子配位,形成两种二聚体结构;当基底温度升至350 K时,我们在表面上观察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结构,且该结构中含有三种不同的六角形单元。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我们得到了这三种六角形复合物的结构模型,阐明了它们在孔状结构中出现概率几近相同的原因。本章工作展现了氨基化合物在铜单晶表面经脱氢反应与基底铜增原子发生配位的普遍性,并为表面上构筑金属-有机框架结构提供了新的路径。2、我们系统研究了具有不同氨基数的二重对称性前驱体分子4-胺基-P-三联苯和4,4’-二氨基对三联苯在Cu(111)及Cu(100)表面的反应。我们发现在340 K的退火温度下,两分子的氨基经脱氢反应后与基底铜增原子的配位均会形成具有两种手性堆积方式的产物,它们分别沿着偏离基底晶格高对称方向的±32°吸附。我们利用N,N’-二苯基联苯二胺分子中亚氨基氮原子与Cu(111)表面增原子间的静电引力构筑了大面积的二维孔状结构,不同畴区间也存在两种手性堆积方式。3、4-胺基-P-三联苯分子经一定温度的退火可在Cu(1 11)表面发生氨基邻位碳氢键的活化。通过对表面上反应产物的统计,我们发现氨基邻位碳氢键活化的概率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然而脱附现象与副反应的存在使得我们并不能在表面上完全得到氨基邻位碳氢键发生活化后的产物。
其他文献
本文是基于《中国戏剧史长编:清初的戏剧》的英译翻译实践报告,重点分析第七章中涉及到的大量的戏剧名。《中国戏剧史长编》完整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发展
北乌斯秋尔特盆地是中亚地区待发现油气资源最多、勘探潜力最大的的盆地之一。本文根据最新的IHS、USGS等数据资料,应用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此盆地中已发现并投入生产
贫困,是我国以及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经济差异等因素,也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以本文研
叶片衰老是一种内源性的细胞编程性死亡过程,最明显的特征是叶绿素的降解与光合能力的下降。叶绿素降解过快会导致品质与产量下降,延缓叶绿素降解能够延长籽粒灌浆期,从而提
燕麦属(Avena L.)属禾本科,燕麦族,共30个种。有A、B、C、D四个基因组,二倍、四倍和六倍体三种类型,AA、CC、AABB、AACC、AACCDD五种基因组组成。反转录转座子是存在于真核生
在深水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乙二醇再生回收系统(MRU)脱盐环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MRU中脱盐环节不仅有利于再生得到纯度较高的乙二醇,而且对于减缓系统设备腐蚀与结垢有很大
量子绝热演化不仅是量子力学理论中一个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量子信息处理、量子计算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在演化过程中保持每个能量本征态概率不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
作为有机宽带隙半导体的代表,深蓝光发射材料是全彩OLED商业化的关键,然而面临着光稳定性差与色纯度低、高效率与溶液/印刷加工优势无法兼容等挑战。近年来,芴基的宽带隙光电性质、高荧光量子效率、易分子修饰与溶液加工等优势推动了OLED领域的商业化进程,但由于链间聚集、芴酮结构缺陷以及链弯曲/张力等因素显著削弱了蓝光的稳定性发射并形成了绿光带(g-band)。尽管借助主链梯形化、位阻功能/封端化、交联共
玛湖凹陷大油区的发现证实二叠系-三叠系不整合界面上下是油气成藏和勘探的重要目标,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受二叠系与三叠系、下乌尔禾组与上乌尔禾组之间的大型不整合控制,
干煤棚作为储存煤炭的大型库房,需要超大跨度的空间来满足储存和作业空间的要求。当干煤棚结构设计超过一定跨度(200m)时,常规类型结构的干煤棚存在承载力不足、稳定性差、抗震性能差等弊端。因此,合理选择超大跨度空间干煤棚结构型式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地震作用具有复杂的响应,当结构跨度非常大时(超过200m),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到达地面支撑点的振幅和相位会发生变化,行波效应对结构的影响不能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