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会的“中国国家认同”——从政治文化三个取向分析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ganle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文化语境下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这一问题反映了台海两岸关系的深层次问题所在。论文的主体将以政治文化的三个取向为为切入点,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结合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沿着这三大取向的各自特点,通过对比考察光复初期与解严后这两个时期在政治文化的三个取向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台湾社会“国家认同”的变化,体现了台湾政治文化的政治情感符号、政治认知符号和政治评价符号这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取向在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化中的重要性,揭示出台湾社会“国家认同”的回归与塑造这一目标,并不能依靠目前众多学者对于血缘、民族情感的强调来达到,而是应该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于政治文化的三个取向性。  因此,对台湾社会“国家认同”在政治文化的三个方面的对比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台湾社会“国家认同”所出现的混乱的表层现象与深层结构的互动模式。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对于我们了解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方面的现实状况具有重要的选题价值和学术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了土地的束缚,涌向城市寻求更加广阔的就业机会,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
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都理应享有,残疾人也不例外,国家同样应当保障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对于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社会发展、提高其社会地位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一个权利的时代,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不断增强,如何对社会成员的权利加以落实和保障也成为了政府面对的一项重要问题。对于残疾人来说,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政府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问题。
合同相对性原则是古典契约理论的基石之一,是近代民法所推崇的“意思自治”原则的集中体现。该原则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获得了广泛的承认和尊重,尤其在英美法系被严格遵守。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龄人口的数量也随之猛涨,这日益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的解决已不容忽视。在老人的数量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有数亿人之多,但经济地位低下,政治上处于边缘,社会上遭受排斥,他们的各种权益也一直都处于难以保障状态。由于制度化表达渠道不畅,为争取
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是基于一定社会秩序基础之上的,正是社会秩序使得社会的持续存在和发展成为可能。农村社会秩序对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是其存在和发
证人证言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定罪量刑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司法实践中证人的出庭率一直都不高。现阶段,案件事实的调查主要还是集中在侦查阶段,法庭审理被认为不过是侦查、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