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首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随后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德里达(Jaques Derrida),吉拉尔·热奈特(Gerard Génette),诺曼·费尔克劳(Norman Fairclough)等都提出了相关的主张,并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互文性进行划分。诺曼·费尔克劳将互文性分为显著互文性和构成互文性。显著互文性是指语篇的表层特征,如引用,暗喻,戏拟等可以在文本中找到明显标识的互文指涉。而构成互文性则是指题材,规范,类型,主题等在阅读文本中发生的相互指涉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文性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哈特姆和梅森合著的《语篇与译者》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金锁记》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中篇小说”,“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备受读者和学者的关注。而其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由原作者张爱玲翻译,并收录在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中,于1971年在美国付梓出版。本文尝试以个案研究,文献研究,例证研究,描述性研究等研究方式,分别从两个层面(显著互文性和成构互文性的角度)三个维度(文化意象,翻译策略,主题)对《金锁记》与其英译本TheGolden Cangue之间的互文关系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全新的阐释。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金锁记》与其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之间存在互文关系。这种互文不仅体现出语言表层上的显著性互文,而且体现出主题的整体性成构互文。2.《金锁记》与其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之间的互文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这些不同的互文形式和类别形成了点和面的关系。一方面,点是局部的和个体的,主要体现在对有女性特色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和有女性主义翻译特色的策略使用上。另一方面,面是整体的和结构的,主要体现在翻译中对于原文本中女性身份认同的再现所折射出的主题互文。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论文的结构。第二部分分别对互文性和女性主义的国内外研究,以及张爱玲的翻译和《金锁记》的研究做了系统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此项研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互文性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第五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数据分析,研究《金锁记》与其英译本的互文关系。第六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简要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