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田野语言学的方法搜集了拉光壮语的语言材料,综合借鉴梁敏、张均如、韦星朗、李旭练等研究成果,对拉光壮语进行相对系统和详尽的描写分析,便于今后其他壮语方言点后附音节的研究或者其他相关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回顾国内关于壮语后附音节的研究动态,同时论述本研究的范围、方法、目的、意义及语料来源,并对拉光壮语描述和进行概况。第二章从语音形式、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特征,这四个方面对拉光壮语形容词后附音节进行描写、分析,并概括其相关特点。第三章从语音形式、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特征,这四个方面对拉光壮语动词后附音节进行描写、分析,并概括其相关特点。第四章从语音形式、语义特征、语法层面、语用方面、词性方面和受副词的修饰方面来比较分析形容词、动词后附音节的特征,并对其性质进行概括总结。第五章结语。概括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分析研究中的难点及不足。本文的研究结论:(1)在语音形式方面,动词有11种后附音节形式而形容词只有6种形式。形容词后附音节与主体词之间在声、韵、调方面有明显的被制约关系,而动词后附音节则没有严格的被制约关系。(2)在句法功能方面,动词加后附音节和形容词后附音节都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定语、补语、状语的语法功能。区别方面,一是动词后附音节可以做为独立成分存在,而形容词加后附音节则不能,二是动词加后附音节后仍不能做句子的主语、宾语,而形容词加后附音节则可以充当。(3)在语义特征方面,动词和形容词后附音节在AB、ABB式当中,在元音发音部位的高低、开口大小影响到所要表达的语义这一方面,它们有共同的特征,体现在表示程度的大小、深浅、高低、频率和情感色彩等,如元音开口度越大,舌位越靠后,则程度越深。(4)在语用方面,动词加后附音节会依据语境所表达意义来选择不同的形式,它们在使用频率上没有明显区别。而在使用频率上,形容词加后附音节则有自身的特点。(5)在词性方面,动词加上后附音节后,一方面保留着动词词性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却具有较强的类似于形容词性的功能,同时音节数的越多所表达的程度越强。而形容词加后附音节后则没有发生词性的变化。(6)拉光壮语动词带上后附音节后,基本都能受程度副词“la:i1”(多或很)和否定副词“?i5或ka:i5”(不)的修饰或补充;形容词后附音节则能受否定副词“?i5(不)”修饰,但不能受程度副词“la:i1”(多或很)、jau6(极)等修饰。总的来说,对拉光壮语形容词、动词后附音节的研究能加深对壮语形容词、动词后附音节的认识,并为其相关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方言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