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献家族里包含着诸多成员,档案、图书、报纸、期刊等都属于文献家族中成员,每个成员承担的职责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为人类社会传递信息。档案作为文献家族中的一员,与其他文献有着很多相通之处。然而,图书与档案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有着“同亲共祖”的亲缘关系,并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存在着图书作为档案保存的现象:对于图书的形成机构——出版社而言,图书在出版发行后,出版社会保留一本样本图书作为书稿档案保存。该样本图书反映了出版社的整个出版实践活动。笔者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形成过程的图书转化为档案的原理,其内涵是图书在形成过程中具备档案的属性和价值,因而图书可以转化为档案被形成机构保留下来。本课题围绕此现象展开深入的讨论。首先,对图书和档案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二者之间既有共性的和谐,又有个性的彰显。分别从图书和档案的形成过程、信息记录形式、性质、作用、价值作了简要的比较,认知了图书与档案的共性和个性,与此同时,还从内容、形式、形成过程、社会功能几个方面阐述了图书与档案之间的联系,之后对图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整体的概述和对图书转化为档案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客体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基于形成过程的图书转化为档案的三个基本要素:图书在出版过程中的知识创新要素、图书对相关形成主体的价值要素和功能要素。拥有了以上几个要素,图书才具备转化为档案的可能性。再次,笔者开始对图书转化为档案的原理进行了深入地探微。第一,图书在形成过程中的属性异化。先要明确档案和图书的属性,然后逐步地分析在形成过程中图书的属性是如何异化为档案的属性。第二,图书在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异化,同样,也要了解档案和图书的价值,之后对形成过程中图书的价值异化为档案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第三,以此类推,扩展到其他文献:报纸、期刊等,说明了文献异化为档案的普遍性。最后,总结了图书转化为档案这一理论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理论为今后的文献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