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rrow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左束支起搏术后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和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性的观察,初步分析左束支起搏(LBBP)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从而评估LBBP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期间就诊我院符合CRT植入适应证的心衰患者22例,根据记录术中心腔内电图和起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将起搏导线成功植入左心室间隔内膜下的左束支区域,确保起搏夺获左束支。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在术中和随访期间测试单极、双极起搏的电学参数,包括阈值、R波感知和阻抗。记录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1年所有患者的起搏参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数据、NT-pro BNP、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观察急性期及随访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评价LBBP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比较植入时不同起搏模式下的QRS时限以及术前、术后的QRS时限的改变;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 BNP、NYH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入选的22例患者中,男性占68.1%(15/22),平均年龄68.45±10.40岁,其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0.9%(9/22),高度房室传导阻滞50.0%(11/22),心房颤动59.1%(13/22)。(1)LBBP起搏阈值低(0.95±0.29 V/0.4ms),感知良好(9.43±1.25m V)且中长期随访的电学参数稳定可靠,与传统右心室起搏在同一阶段的起搏参数具有可比性(P均>0.05)。随访期间的阻抗均较植入时有所下降(P<0.05)。(2)比较植入时在LBBP和右心室起搏(RVP)、双心室起搏(BVP)这3种不同起搏模式下的QRS时限[(116.8±10.9)ms vs(158.3±10.0)ms vs(125.8±8.1)ms,P<0.05],LBBP起搏的QRS时限比RVP和BVP模式下的QRS时限明显缩短。LBBP纠正了9例患者原有的左束传导阻滞(LBBB)状态,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短(P<0.05)。(3)随访1年时,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37.9±7.3)vs(45.9±9.7)%,P<0.01];LVEDD由基线的6.24±0.69cm降至5.67±0.80cm(P<0.05);血清的NT-pro BNP水平明显下降[(4378.9±2149.0)vs(788.9±463.1),P<0.01],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3.1±0.6)vs(2.1±0.5),P<0.01]。随访期间未出现电极脱位、穿孔现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左束支起搏阈值低且起搏参数稳定,使QRS时限变窄,保持的良好电机械同步性,改善患者心功能且无严重并发症。
其他文献
逻辑哲学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国外、尤其是在欧美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但目前在我国还属薄弱领域,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国外对这个学科的研究的进展情况。莱思彻(N.Rescher)在《哲学逻辑学的主题》一书中给出了一个逻辑图谱,勾划了逻辑哲学所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特译出,以供参考。
期刊
背景:主动脉夹层是指内膜局部形成破口,血液进入主动脉中层,使内膜剥离形成真假腔的危重主动脉疾病,其发病迅速,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较低,缺乏有效的药物根治,未治疗的患者中发病后每小时的死亡率增加1-2%。目前手术是治疗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多样化,发病年龄年轻化,误、漏诊报道多,死亡率仍较高。主动脉夹层发病因素众多,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深入研究,能够为寻找该病的
背景及目的: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属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五型中的第一型,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肺小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功能紊乱,并长期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及血栓形成。这些病理改变使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增大,从而导致PAH的发生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有极高致死率的严重疾病,几乎所有类型都存在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受损和收缩高反应性。5-羟色胺(Serotonin hydrochloride,5-HT)是一种强效的肺血管收缩剂,在PH患者血浆中水平升高。在PH动物模型中,也证实慢性低氧能够增强5-HT引起的肺血管收缩反应。已有研究表明,5-HT的产生可激活相应受体,从而引起烟酰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基线血尿酸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期间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心病(包括再次血运重建)患者650名,冠脉动脉造影结果证实阴性的166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选病人的临床一般资料包含:性别、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酸等实验室指标和病历相关资料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及心脏彩超LVEF
目的 本研究回顾性观察我院心内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情况,探讨LDL-C未达标的人群特征,以及随访期间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为我国ASCVD患者LDL-C的管理现状与未达标人群特征提供真实世界证据,并为ASCVD患者预后的改善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我院诊断为ASCVD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组由多种异源性疾病和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疾病进展引起肺血管结构、功能改变,可造成肺血管阻力及肺动脉压力升高,继而发展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PH患者的肺组织病变与氧化应激失衡密切相关,PH发生时机体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增加,可通过损伤生物大分
目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偏差(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Standard Difference,RDW-SD)是反应外周血中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其通常被用于各种贫血之间的鉴别诊断。但过去的几十年中RDW-SD在心血管领域也被发现有其重要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RDW-SD对贫血患者PCI术后发生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2018年于
目的:评估诊室自动血压在高血压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探讨诊室自动血压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以及动态血压的差异以及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08月-2021年0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的高血压受试者118名,其中男性55名,女性63名,平均年龄56.1±12.8岁,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Omron HEM-7200进行诊室血压、诊室自动血压以及家庭血压测量
目的: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短期改变。方法:本文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诊断为窦房结功能障碍(Sinus node dysfunction,SND)、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和房颤伴室率缓慢(Atrial fibrillation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