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南宋与金之间的瓷器流通是宋金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2-13世纪东亚瓷器流通贸易的重要一环。本文广泛搜集了宋金瓷器流通的遗存,将此类遗存分为两部分:南宋境内的金代瓷器和金境内的南宋瓷器。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宋金瓷器流通的遗存进行类型学研究。首先,本文将相关遗存的窑口辨明。对各窑口的瓷器,件数较多,类型清晰者按类、型、亚型划分。件数较少者,不具备分型条件者,则分类并列明其形制。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与金之间的瓷器流通是宋金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2-13世纪东亚瓷器流通贸易的重要一环。本文广泛搜集了宋金瓷器流通的遗存,将此类遗存分为两部分:南宋境内的金代瓷器和金境内的南宋瓷器。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宋金瓷器流通的遗存进行类型学研究。首先,本文将相关遗存的窑口辨明。对各窑口的瓷器,件数较多,类型清晰者按类、型、亚型划分。件数较少者,不具备分型条件者,则分类并列明其形制。在文中尽量列明分辨其窑口的依据,并对以上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考订。第二部分:对宋金瓷器流通的遗存的分期、分区研究。本文对南宋境内的金代瓷器遗存分为两期,第一期为1141-1180年,第二期为1181-1214年,金境内的南宋瓷器则难以分期。其后本文对宋金瓷器流通的遗存进行分区,共划分金上京等路地区、金中都周边地区、金山东东路、河北东路地区、金南京路东部—南宋淮南东、西路、两浙地区、金南京路西部—南宋京西南路、京湖北路地区、金陕西五路—南宋川峡四路地区、南宋江南西路、福建路、荆湖南路地区七区,并对各区的瓷器来源和使用人群进行了初步整理。第三部分:南宋与金瓷器流通的相关问题探讨。本部分又分为如下三个小节:1、南宋遗址出土的定窑瓷器的流通途径研究。在以上对金代定窑瓷器进行分期的基础上,本文分辨出了南宋遗迹中的北宋定窑瓷器,对以上三类瓷器的分布地域及使用人群进行了分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以上定窑瓷器的流通途径。其中,北宋晚期定窑瓷器主要来源于北人南迁,金代早期定窑瓷器主要来源于榷场贸易及使节带入,金代中晚期定窑瓷器主要来源于淮河中下游及襄阳地区榷场贸易,秦岭地区不是其主要流通途径。2、宋代龙泉窑瓷器在北方地区的早期流通研究。在以上对南宋龙泉窑瓷器进行分辨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辨了北宋及蒙元初期的遗迹中的北宋及南宋晚期龙泉窑瓷器遗存,并分析了其流通途径。其中:北宋晚期及南宋初期的龙泉窑薄釉青瓷,主要是闽、浙海商的使用遗物。南宋中期的厚釉青瓷,是金朝贵族、官僚少量消费的奢侈品,可能由榷场贸易或使节带入。南宋晚期的龙泉窑瓷器由李全家族控制的胶西榷场向北方销售。3、宋金与宋辽瓷器贸易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两点:1、瓷器输入走向的变化,主要与金瓷器生产力远高于辽有关。2、瓷器消费种类的变化,主要包括三点:(1)景德镇窑数量减少。这与两宋时期海上贸易形势的变化由“北重南轻”向“北轻南重”变化有直接关系;(2)越窑的消失与龙泉窑的少量出现,这与越窑的衰落及龙泉窑市场被北方青瓷占据有关;(3)建窑、吉州窑在金境内的出现,这与金人对茶文化的接受有关。
其他文献
近年來,湖北隨州義地崗墓地群文峰塔和棗樹林墓地出土了千餘件青銅器,其中很多器物鑄有銘文。2014年《江漢考古》發表了文峰塔墓地曾侯與墓發掘簡報,其所出長篇鐘銘記載了曾國的重要史實,2019年和2020年又相繼公佈了棗樹林墓地曾侯寶夫人嬭加墓出土的編鐘銘文以及曾公求墓出土的編鐘銘文,這三篇長銘內容相互聯繫,為曾國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本文主體是曾侯與編鐘、嬭加編鐘和曾公求編鐘銘文集釋。論文共
本文是對商代金文地名研究考釋意見的整理,是對以往研究工作的匯總,以期通過對商代金文地名的完整歸納,匯集各家考釋意見,完善對商代金文地名的研究。論文整理了 53個商代金文地名,全文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緒論部分,內容主要是敘述商代金文地名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分析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闡述本文的選題意義,説明商代地名的來源與演變規律以及地名的判定方法,並對本文章節安排做了簡短説明,總結了以往地名研究常用
学会关心是21世纪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近年来,很多学者关注到了关怀教育理论,并对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教师关怀行为展开积极探索,但鲜有学者专门聚焦研究课堂场域中的教师关怀行为。教师课堂关怀行为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理解与重视,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对教师课堂关怀行为的感知更易被人们所忽略,因此,研究学生视域的教师课堂关怀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探讨教师课堂关怀行为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与类型
本文以《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為研究對象。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是2015年初安徽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入藏的一批竹簡,經測定,其年代為戰國。2019年8月,中西書局出版了《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一)》(以下簡稱《安大簡(一)》)。隨著《安徽大學戰國楚簡(一)》的出版和越來越多安大簡研究成果的發表,《安大簡(一)》成為了學界討論的熱點,討論的問题包括文字訓詁、音韻、版本流傳等等,取得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教材也随之发生改变,新旧教材理念和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导致初高中教材的难度的梯度发生了变化。怎样才能使教材难度的梯度合理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教材难度的梯度方面考虑,利用可操作化的定量模型对教材难度以及难度梯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人教版初高中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依据课程
新疆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地区与欧亚草原的重要交汇地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新疆地区文化面貌多元,墓葬形式多样,承载着该地区早期阶段人群与社会的文化信息。本文选取石棺葬这种具体的墓葬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地区早期的石棺葬遗存进行梳理与比对,进而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反映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对研究的时空范围及相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增设了新的学习板块:Pronunciation。这一板块旨在重点提升学生语调、发音等方面的能力。这表明语音学习的重要程度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有所上升。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形式的语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感知、模仿英语的发音,注意停顿、连读、爆破、节奏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发音和一定的语感。而韵律在语音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
建筑脊饰是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的构件,透过建筑脊饰可以获知瓦作技术的发展情况,了解装饰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研究唐宋时期的建筑脊饰,年代上限约为7世纪初期,下限约为12世纪中期,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目的。总结了以往建筑脊饰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第二部分,考古发现与类型学研究。分鸱尾、鸱吻,脊头瓦,套兽,兽头,蹲兽
权衡器是专门用来称重的器物,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权衡器已经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了,秦统一全国度量衡,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度量衡制度,结束了之前相对混乱的局面。汉代基本沿用秦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制度由于政权不断更迭经历了一段相对混乱时期,直至隋代,度量衡再次统一,唐至明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更加完善。权衡制度作为度量衡制度中的一部分,发展至宋元时期已经相对成熟。本文以宋元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出现了“社会管理创新与共同命运”的新定义,强调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创新与共同命运存在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坚持创新驱动,二是制度保障,三是在农村基层实施。通过上述三个环节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造新机遇。党支部的建设是党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它是全党工作和战斗能力的基础,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起到促进作用。作为我国治理体系的基石,基层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家治理情况的现状。农村基层治理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