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解郁丸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解郁丸对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在神经营养及可塑性理论下,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评价该药物的安全性,为扩大临床应用和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资料。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契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72例缺血性卒中后抑郁(肝郁脾虚型)患者按入组的先后顺序编号,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均按2010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卒中的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解郁丸联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照组单独给予黛力新,两组患者按此方案治疗3周;在入组时及治疗3周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l7项)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Barthel指数)评分、肝郁脾虚证中医证候评分,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的减分率,并应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有效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此外,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分别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结果,并及时记录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解郁丸联合黛力新治疗组36例,黛力新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基线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5个方面的评价指标结果如下:1临床疗效:经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提示解郁丸联合黛力新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肝郁脾虚型)疗效优于单用黛力新。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Barthel指数):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与各自治疗前的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Barthel指数)评分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肝郁脾虚型)的干预可以促进脑梗死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解郁丸联合黛力新与单用黛力新比,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中医证候积分: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与各自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解郁丸能够有效的改善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肝郁脾虚证候。4血清BDNF水平: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清BDNF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BDNF水平与各自治疗前的血清BDNF水平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BDNF水平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BDNF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安全性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症状,2例患者出现口干症状,3例患者出现失眠症状,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机率小,黛力新加服解郁丸更安全。结论:解郁丸联合黛力新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改善缺血性卒中后抑郁(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解郁丸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具有较好辅助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