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长和材性性状是桉树重要的经济性状,挖掘其数量性状位点(QTL)及候选基因对桉树遗传改良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细叶桉(E.tereticornis)F1全同胞子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8年生树高(H)、胸径(D)、木材基本密度(BD)、纤维素含量(CC)、半纤维素含量(HC)、木质素含量(LC)、紫丁香基和愈创木基木质素比(S/G)等性状开展表型遗传分
【基金项目】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整合QTL及RNA-seq的桉树材性候选功能基因挖掘及验证(2020A1515010974); 中国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南方重要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创新与利用(CAFYBB2019SZ002); 中国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不同纬度上林木异速生长适应性分化研究(CAFYBB2021ZA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长和材性性状是桉树重要的经济性状,挖掘其数量性状位点(QTL)及候选基因对桉树遗传改良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细叶桉(E.tereticornis)F1全同胞子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8年生树高(H)、胸径(D)、木材基本密度(BD)、纤维素含量(CC)、半纤维素含量(HC)、木质素含量(LC)、紫丁香基和愈创木基木质素比(S/G)等性状开展表型遗传分析。利用基因分型测序(GBS)开发SNP标记,并筛选极端表型个体开展关联分析。随后,将GBS-SNP与前期开发的EST-SNP与EST-SSR标记整合开展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并利用共和、纪家和岩溪群体的表型数据开展生长、材性的多地点QTL定位。最终,利用关联分析、QTL定位与转录组分析相结合挖掘尾细桉生长、材性的候选功能基因,为后期桉树遗传改良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尾叶桉和细叶桉及其320个杂种子代中开展GBS,开发了15,185个的高质量SNP位点。其中,12856(84.7%)个SNP可以锚定至巨桉11条染色体上,平均每47.65 kb有1个SNP位点。通过注释发现,SNP位点主要分布于基因间区、内含子等区域。随后,针对生长、材性各性状共挑选了24个极端表型个体,并利用GBS-SNP开展关联分析,共获得219个与生长、材性显著关联SNP(P<0.001)。其中,Bonferroni(α=0.05)校正后获得29个极显著关联SNP。(2)分别利用Joinmap v4.1和Lepmap v3.0进行连锁作图,并对作图结果进行综合比较,确定了以Joinmap构建的高密度、高质量遗传图谱用于QTL定位。最终,获得的尾叶桉图谱共保留2,430个标记,总长度为1,193.7 c M,平均图距为0.49 c M;细叶桉图谱共保留1,534个标记,总长度为1,180.7 c M,平均图距为0.77 c M。与巨桉参考基因组比对发现,尾叶桉和细叶桉图谱中分别有2,216个和1,569个标记可比对至参考基因组,其中,418个(18.7%)和269个(20.3%)为非共线性标记,32个(1.4%)和41个(3.1%)非同线性标记,表明遗传图谱的标记顺序与巨桉参考基因组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的QTL定位显示,在3个地点中共检测150个生长、材性相关QTLs。仅4个QTLs可在2个以上环境稳定检测,与CC、LC和S/G相关,表明环境效应和QTL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大多数QTLs具有环境特异性。定位了28个同时控制2种以上性状的多效性QTLs,其中,包括2个同时控制4种性状的QTL热点。(3)利用关联和连锁分析共同挖掘生长、材性遗传位点,检测到46个关联SNP(P<0.001)位于20个QTL物理区间内,表明基于人工育种群体的极端表型个体筛选相关性状关联位点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以关联SNP临近10 kb为区间,共发掘26个生长候选基因和98个材性候选基因。(4)基于前期的转录组分析结果,结合本研究的QTL定位,共定位了280(H)、351(D)、102(BD)、111(CC)、384(HC)、290(LC)、和62(S/G)个目标性状候选基因。各性状候选基因存在大量交集,揭示了在林木生长与木材形成的过程中各性状间具有相关影响、相互协调的作用。此外,37个木材形成关键候选基因在双亲QTL中被识别以及在子代中差异表达,功能注释表明这些候选基因与木质素合成、细胞形态分化、跨膜转运等过程相关,需要在今后重点关注。
其他文献
竹子和棕榈藤(以下简称竹藤)是仅次于木材的重要森林植物资源,可以作为食物、药物、能源。由于其特殊的材性和纤维等特性,在建筑、家具等行业广泛应用。竹藤生长周期普遍比树木短,其中,竹子从种植到成林一般只需3~5年,棕榈藤只需要5~7年。与树木相比,竹藤植物一次种植可多次采收,因此对森林砍伐或资源损失影响较小,是重要的非木材类可持续的资源。所以,在现今我国木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竹藤已成为木材原材料的重
冰暴、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干扰了森林生态系统,导致大量新鲜落叶、断枝、断干等非正常凋落物的产生。非正常凋落物输入土壤碳库,将加速或者抑制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产生正向或者负向的土壤碳的激发效应,进而影响森林碳循环过程。然而,目前关于这一过程的研究仍然十分匮乏。本研究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米锥(Castanopsis chinens
脱氢枞酸三芳胺及其衍生物均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热稳定性及空穴传输性能,可应用于空穴传输材料、荧光探针、生物成像等领域。本文以脱氢枞酸三芳胺化合物作为电子供体(D)构建了 D-π-电子受体(A)型、D-π-D型和AIE特性3个类型π-扩展化合物,对它们的光谱性能、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电化学性能、优化构型及分子前线轨道能级、热稳定性等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探
竹叶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天然植物材料,竹叶提取物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其主要活性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本研究以簕竹属的粉单竹(Bambusa chungii Mc Clure)和青皮竹(Bambusa textiles Mc Clure)两种竹叶(各50 g)为材料,阴干粉碎。经95%乙醇提取,石油醚萃取,AB-8型号大孔树脂柱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得粉单竹和青皮竹竹叶提取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与配
木质素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可再生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富含sp~2杂化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无定形的复杂芳香族生物基大分子。竹浆造纸黑液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资源,解析其物理化学性能对提升其附加值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首先采用酸沉淀法从竹浆造纸厂的黑液中分离出木质素,通过洗涤降低了竹木质素中灰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杂质的含量,进而解译其化学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能;其次,利用水热法合成竹木质素基碳点
众所周知,随着室内装修的普及,甲醛是室内主要的挥发性气体污染物之一。甲醛的释放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能有患癌症的危险。因此,甲醛的去除一直以来都是室内环境净化的研究热点。利用活性炭、沸石等吸附剂去除室内甲醛因具有成本低、易操作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吸附剂存在吸附容量较小、易饱和等问题。为了扩大生物质活性炭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延长吸附剂的使用寿命,本论文以竹质活性炭为原料,采用不同试剂对竹质活性炭
目的 建立人参败毒标准汤的物理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不同粉碎粒度对人参败毒散煎出物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过10、24、50目筛的人参败毒散制备标准汤,测定盐度(S)、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电导率(G)、电位(V)、pH值、动力黏度(μ)、固含量(SC)、表面张力(γ)、折光率(n)9个物理参数,构建其物理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si
檫木(Sassafras tzumu(Hemsly)Hemsly)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珍贵彩色树种。本研究利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李山林场天然檫木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SSR和EST-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林木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手段,开展檫木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空间遗传结构等研究,提出檫木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原地保存策略;同时构建檫木叶片主要表型性状近红外模型,开展檫木优良家系选择。通过本研究为檫木遗
针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缺乏、经营成本持续上升、竹材价格持续低迷、毛竹林经营效益低下,毛竹林弃管现象日趋严重等问题,亟需通过新的经营模式切实提高竹林经营综合效益。本研究根据毛竹林下空间充足和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开展毛竹林食用菌复合经营模式研究,筛选优质竹屑基质发酵配方、优化毛竹林下适生食用菌(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栽
局域群落内多个物种的共存是探究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维持机制的核心内容和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由于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间物种丰富度差异明显,因而不同森林类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物种共存维持机制,因此在不同的森林内需要开展具体的相应研究。当前有关物种共存维持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或亚热带森林,而对物种简单的寒温性针叶林(北方森林或泰加林)研究较少。通常认为资源竞争是促进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自然条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