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增长获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环境压力也日益凸显。当经济迈入以“三期叠加”为特征的特定阶段,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模式面临“阵痛期”,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增多。环境规制会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地方政府为了以GDP为核心指标的绩效考核降低规制标准。而另一边,由于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因此,环境规制问题不容小觑。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首先综述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效应:(1)新古典主义理论中,环境规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业国际竞争力,本文将环境规制作用于生产成本的机制归纳为“成本效应”;(2)环境规制在长期会改变企业决策者预期,提高研发支出促使企业节能减排降低规制成本,出现“创新效应”;(3)企业出于对成本的考虑,转移生产到环境规制水平较弱的地区,这就是“污染避难所效应”。并且,不同的企业对于不同环境政策有着不同的反应,环境政策的影响同时具有空间相关性。本文从信息不对称和企业排污差异两个角度,探讨了政府实施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的影响。在完全信息和同质企业的模型下,本文发现实施环境规制会通过“成本效应”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短期内会对企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会造成企业向环境规制薄弱的地区迁移,通过“污染避难所效应”对实施环境规制的地区经济产生负面效果。但是,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的治污研发活动,长期来看会通过“创新效应”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异质性企业的模型下,规制成本对于企业生产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存在“创新效应”促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并且企业会寻求环境税政策较为宽松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区域层面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使用不同环境规制强度指标和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不同经济水平下,政府实施不同的环境政策手段时,环境规制产生的“成本效应”、“污染避难所效应”和“创新效应”,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大小不同。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本文认为政府在实施环境规制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关注不同政策实施效果和地区经济的差异,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将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