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我国自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按照5%的平均患病率推算,全国就有550万失智老人。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作为老年人群常见疾病的老年期痴呆患病人群将进一步扩大。老年期痴呆病程一般呈进行性发展,早期症状表现为记忆损害,继而是多发性的认知缺陷,常见者出现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下降等,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躯体合并症多。大约70%-90%的痴呆患者在其病程的某个阶段会出现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被窃妄想、猜疑被害、行为紊乱、性格改变、徘徊行为、大声吵闹、偏执观念、社会行为不端、不拘小节等。照护者不但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应付患者的一些怪异行为后果,照护过程漫长而艰辛。长期以来,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由居家照护和机构照护组成。我国绝大多数失智老人仍采用居家照护,长期家庭照护模式给家庭照护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且照护服务的专业性也亟待提高。提供相关社会支持与服务,已成为照护者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这种需求变得愈发的迫切。机构照护作为目前社会化照护的主要形式同样也面临着困境:失智老人不同于一般老人,治愈康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长期住在机构直至死亡,这就造成床位的周转率很低,加剧了“一床难求”的局面。这场老龄化运动中,上海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1979年上海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一直位列全国之最。30年的老龄化积累,10多年的人口负增长,导致上海老龄化速度逐年飙升,高龄化程度不断升级,相伴生的失智老人长期照护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上海失智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体系异常薄弱。失智老人作为老人中的弱势群体,其照护要求及负担远远高于一般的老人,然而现有的养老照护政策没有任何倾斜。政府的不作为造成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缺乏全面及整体的规划、机构资源和护理力量紧缺、缺乏关注痴呆服务的团体。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上海有必要率先从战略定位、政策倾斜、社会资源分配等多角度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本研究定位于失智老人长期照护与管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前瞻性地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研制失智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测算构建体系所需的基本要素,为失智老人领域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系统评阅的方法,系统评价我国失智老人及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现状,同时运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及机构调查,了解上海市失智老人患病需求现状及机构服务概况。进而,以现有的老人社会支持体系为基础,结合失智老人特点,研制了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框架。通过文献和现场调查的方式,按照框架的不同照护层次广泛收集已经存在的典型照护模式,进而形成失智老人照护模式,深化框架的内涵。在框架及照护模式成功研制的基础上,课题组开展了需方论证和德尔菲专家论证,论证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以期调整优化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系统评阅,形成服务包框架,并围绕服务包要素,运用文献分析、典型机构调查及关键知情人访谈广泛收集清单,结合专家论证及上海实际,形成失智老人照护基本服务包。最后,研究运用敏感度分析的理论,按照服务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层级形成不同假设,测算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的人力配置及人力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决策者操作提供依据。1、我国失智老人研究关注度有限,未形成特定的领域。老年期痴呆的病因尚未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严重不足,有待深入。2、以上海三个街道(镇)共计15158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抽样调查对象,最终确诊老年期痴呆患者1271例,上海社区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粗患病率为8.1%,70岁以上为9.9%,75岁以上为12.9%,80岁以上为18.3%。以2008年底上海人口年龄构成为标准调整,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6.1%、8.8%、12.9%和19.4%。3、NPI测试结果显示:老年期痴呆患者的NPI总分为0分的有620例,临床显著性症状406例;介于二者之间有238例。失智老人病情严重程度的构成为:Ⅰ级轻度49.05%、Ⅱ级中度18.83%和Ⅲ级重度32.12%。4、全市养老机构收住了失智老人4757例;医疗护理机构共收治5215名失智老人,二者不足1万人。1、失智老人的社会支持框架体系包括:居家照护是社会与家庭相结合照护方式,由家庭支持及上门服务组成;社区照护指社区日托服务;养老机构照护指集中式全托照护,主要提供生活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同属社会化的全托照护,主要提供医疗照护。2、Delphi法结果显示:两轮Delphi法专家的积极系数均在80%以上,说明专家对本研究是比较支持和关心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59,说明专家咨询所得的结果具有权威性;变异系数第一轮部分大于0.25,第二轮则全部小于0.25,说明第二轮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两轮咨询后专家对体系框架、照护模式原则、照护模式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15、0.18和0.17(P<0.05),说明专家意见协调性好,专家论证结果可靠。1、失智老人服务包框架的一级要素由支持性设施、辅助物品、显性服务、隐性服务组成;二级要素由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健康维护和精神慰藉组成。2、以专家论证结果为主要依据,形成基本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分别形成居家照护、社区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及医疗机构照护服务包。1、根据推算,上海失智老人共170372例,病情分为:Ⅰ级轻度83567例、Ⅱ级中度32081例及Ⅲ级重度54723例,2、照护成本最低条件下:居家方式照护需要34611名家政护理员,115名管理人员负责老人的生活照护;93名精神科医生,93名全科医生,93名康复医生,279名护士以家庭病床的方式满足老人的医疗需求,人力成本五千多万元;社区照护需要配置401名精神科医师和401名内科医师,3208名服务员及401名管理人员,人力成本近七百万元;养老机构需要配备18240名护理人员,274名医生,其中有91名精神科医生,274名护士,912名后勤人员及274名管理人员,人力成本约三千万元;医疗机构需要配置7285名医生、14570名护士、7285名其它卫技人员、11902名行政管理和工勤人员,共计41042名工作人员,人力成本一亿五千万元。3、从每人每月人力成本的测算结果来看,医疗机构照护最高,达5334元/人.月,其次是养老机构、居家照护;社区照护最低,仅为212元/人.月。(一)上海为老年期痴呆高发区且患病程度重,当前失智老人社会化服务面临窘境,构建上海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非常必要且迫切。(二)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不仅保证失智老人获得基本、适宜的服务,而且可以极大的解放家庭照顾者,使他们能发挥所长,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三)构建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完善系列配套制度;充实照护者队伍;采用无偿低偿相结合的支付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促使需方主动寻求社会帮助;维护失智老人权利,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以现有养老体系为基础,形成专门的失智老人照护资源;整体设计,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