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的丧失与城市文化的趋同,而我国名城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保护理论方法与实践管理亟待完善,名城保护更新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同时城市保护在世界范围由来已久而且倍受关注,欧美等西方国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总结与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审视与探索适宜的城市保护理论,以有效地指导我国的名城建设与保护事业。论文以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城市的保护更新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融贯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力图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一是首次较为系统地归纳与提炼青岛城市风貌特色。二是借用城市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名城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框架。三是借鉴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文化生态学的交叉与协同研究,构建城市文化生态保护论。以务实的态度、发展的观念和辩证的思维,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目前青岛城市保护问题的理论与策略。其普遍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其他殖民城市同样具有借鉴作用。论文共分九章,论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高度概括与梳理城市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系统归纳与提炼青岛城市特色与个性。青岛是一座伴随中国近代史而兴起的滨海山城,历经德占、日占、国民党时期与建国后的缘起与初建、扩展与兴盛、萎缩与停滞、恢复与探索、开拓与高潮的城市建设而迅速崛起。在一定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下形成建设起来的带形城市,城市特色鲜明而突出,综合而为如今的山地兼滨海城市特色美。在城市保护中应当得到保护、展示与再利用。价值评价是城市保护的基础,为此制定名城价值评价体系框架。以文化遗产多元价值为核心,系统构建基础资料评价、评价类别、评价标准、评价项目以及保护现状评价、保护管理评价的名城价值评价体系框架。其中概括提出价值评价标准为形态特征的原真性、地域特征的典型性、社会特征的关联性、现状特征的完整性、市场特征的经济性。据此对青岛城市重要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空间环境以及城市总体特征做出全面客观评析。 深刻阐释青岛城市保护中的问题与矛盾。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建设虽然出现一定偏差,但对城市风貌破坏不大。改革开放之后,青岛城市经历一个以大规模改造为特征的发展时期。其经验教训表明,以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价值偏差,造成城市风貌特色的丧失等诸多旧城建设问题。刚刚制定的名城保护规划<WP=6>存在从指导思想到技术政策的诸多不足,很难起到对城市保护的指导作用。 构建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理论是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生态学与文化学的学科发展促进了文化生态学交叉研究的开展,借用文化生态学原理提出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理论,为名城保护提供了新的价值判断、目标追求与策略手段,即城市保护目的、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机制与保护方法。我们可以将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理论表述为:以文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为保护目标,以有价值文态结构为保护对象,以文态系统功能作用为保护原则,树立文化生态保护理念与规划原则,运用文态调控机制与文态保护方法,以促使城市文化多元共存、谐调有序、健康发展。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理论主要提供如下基本点,一是城市保护目的,通过城市保护实现城市文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延续其文脉特征,弘扬其个性特色,增强其更新活力。二是城市保护对象,以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为基础,以文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为指导,确定城市文态系统的保护内容。三是依据城市文态系统的功能作用,建立多元、适应、共生、人本主义、系统、平衡的保护原则。四是遵循城市文态系统的演变特征,建立层级、演进、新旧关系的调控机制。五是探索文态保护策略方法,运用科学的专业技术、行政管理、政策法规的方法策略,以促进城市文态系统的和谐共存与持续性发展。运用价值评价论与文化生态保护论,开展对青岛旧城整体风貌、核心区、滨海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空间环境保护的实证研究,探索有效而切实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更新途径。通过城市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城市设计系统控制,制定城市保护技术政策;通过完善的保护管理机制与公众参入机制,制定灵活多样的政策措施,构建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提升与挖掘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大力发展城市旅游战略,实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维护城市各时期文化的和谐共融,保护城市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场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