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湖北省参加孕检女性的婚姻匹配模式现状及不同出生年代女性婚配模式的变迁,并探讨婚姻匹配模式与女性心理压力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以参加2016年湖北省国家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的239303名参检女性为研究对象,并依据出生年代划将研究对象划分为1970~1974(70后)、1975~1979(75后)、1980~1984(80后)、1985~1989(85后)、1990~1994(90后)、1995~1999(95后)6个年份。提取孕检资料中包含的一般人口学和心理状况信息,运用SPSS17.0软件描述性分析参检夫妇婚姻结构现状(婚龄匹配、教育程度匹配、户籍匹配、职业匹配、身高匹配)及其随出生年代的变迁。在此基础上,以参检女性心理压力有无为反应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并以婚龄匹配、教育程度匹配、户籍匹配、职业匹配、身高匹配、出生年代为解释变量对女性心理压力状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结果:
1、婚姻匹配模式
(1)2016年湖北省参加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的女性中,婚龄匹配为“男大女小”、“男小女大”、“男女同龄”的占比分别为70.6%、14.6%、14.7%。男小女大婚龄差值为1.84±1.358岁,男大女小婚龄差值为3.44±2.477岁。“男小女大”和“男大女小”模式的婚姻里“1~3岁”婚龄差分别占比为90.4%、60.7%。不同特征女性的年龄匹配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男小女大和男女同龄模式占比升高,男大女小模式占比降低。城市男小女大和男女同龄模式占比高于农村,男大女小模式占比低于农村。职业为轻体力劳动者的女性年龄匹配模式为男小女大和男女同龄的占比高于其他职业的女性。随着身高的增加,男小女大模式占比降低。
(2)教育程度匹配为“男女同等”、“男低女高”、“男高女低”的占比分别为74.9%、11.4%、13.7%。其中“低1级”在“男低女高”和“男高女低”的占比分别为82.1%、84.7%。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户籍、不同职业、不同身高女性的教育匹配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男低女高匹配模式占比升高。城市教育程度匹配男低女高模式占比高于农村,男女同等和男高女低模式占比低于农村。职业为轻体力劳动者的女性教育程度匹配模式为男低女高的占比高于其他职业的女性,职业为农民/工人的女性教育程度男女同等匹配所占的比例高于高于其他职业的女性。随着身高的增加,男低女高模式占比降低。
(3)户籍性质“相同”和“不同”的婚配分别占调查总体的92.4%、7.6%,跨户籍匹配中女城市男农村占62.6%。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户籍、不同职业、不同身高女性的户籍匹配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看,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户籍同质匹配模式占比降低,异质匹配占比升高。城市户籍同质匹配模式占比低于农村,异质匹配占比高于农村。职业为农民/工人的女性户籍同质匹配比例最高,异质匹配比例最低。随着身高的增加,同质匹配模式占比降低,异质匹配占比升高。
(4)职业“相同”和“不同”的婚姻分别占调查总体的81.9%、18.1%。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户籍、不同职业、不同身高女性的职业匹配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看,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女性,职业同质匹配模式占比最高,教育程度为大学/大专女性同质匹配占比最低。城市职业同质匹配模式占比低于农村,异质匹配占比高于农村。职业为农民/工人的女性职业同质匹配比例最高,异质匹配比例最低。随着身高的增加,同质匹配模式占比降低,异质匹配占比升高。
(5)身高匹配中“男高女低”、“男低女高”、“男女同高”分别占调查总体的96.8%、1.3%、1.9%。男矮女高身高差值为3.05±2.161cm,男高女矮身高差值为12.39±5.148cm。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户籍、不同职业、不同身高女性的身高匹配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男低女高和男女同等匹配模式占比降低,男高女低占比上升。城市身高匹配男低女高和男低女高模式占比高于农村,男女同等模式占比低于农村。职业为轻体力劳动者的女性身高匹配模式为男高女低的占比高于其他职业的女性。随着身高的增加,男低女高和男女同等匹配模式占比增加,男高女低占比降低。
2、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1)“男大女小”匹配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且随出生年代推迟,占比升高。“1~3岁”婚龄差长期居主导位置,且总体上随出生年代推迟占比升高。“4~8岁”、“8岁以上”婚龄差值占比差别较小,且随出生年代推迟而降低。“男大女小”婚姻匹配模式中婚龄差值随出生年代推迟差距扩大。“男小女大”婚姻匹配模式中婚龄差值随出生年代推迟差距缩小。
(2)“男女同等”教育程度匹配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不同出生年代中均以“低1级”的跨级匹配为主,且跨级构成比均不随出生年代推迟变迁。
(3)不同出生年代中均以户籍均以“相同”匹配为主,且构成比基本不随出生年代推迟变迁,“女城市男农村”占比升高,“女农村男城市”占比降低。
(4)不同出生年代中职业均以“相同”匹配为主,且构成比基本不随出生年代推迟变迁。
(5)“男高女低”匹配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男低女高”、“男女同等”2种模式占比较低且差别不大,3种身高匹配模式占比基本不随出生年代变化。3、匹配模式与女性心理压力关系
研究女性中自报有心理压力的有21409人,占总体的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差、教育差距、户籍、出生年代均与女性心理压力相关(P<0.05),而身高差与女性心理压力无关(P>0.05)。与夫妻年龄差不超过3岁女性相比,丈夫大4~8岁、丈夫大8岁以上、丈夫比妻子小3岁以上女性有心理压力的风险分别为1.037倍、1.204倍、1.245倍。与夫妻教育程度相同女性相比,丈夫学历高一级、丈夫学历高一级以上、妻子学历高一级、妻子学历高一级以上女性有心理压力的风险分别为1.141倍、1.868倍、0.938倍、0.886倍。与夫妻户籍性质相同的女性相比,夫妻户籍性质不同的女性有心理压力的风险分别为0.689倍。与夫妻职业性质相同的女性相比,夫妻职业性质不同的女性有心理压力的风险分别为1.501倍。与1970~1974年出生女性相比,1970~1974、1975~1979、1980~1984、1985~1989、1990~1994、1995~1999出生年代的女性有心理压力的风险分别为1.294倍、1.319倍、1.385倍、1.500倍、1.871倍。
结论:
1、湖北省不同特征女性夫妻匹配模式具有差异,但总体来看,在年龄上呈现男大女小,身高上男高女低;在教育、户籍、职业上趋同。
2、随着时代变迁,上述婚姻匹配模式没有实质性变化。
3、女性在孕前存在一定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与婚姻匹配模式有一定关系。
分析湖北省参加孕检女性的婚姻匹配模式现状及不同出生年代女性婚配模式的变迁,并探讨婚姻匹配模式与女性心理压力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以参加2016年湖北省国家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的239303名参检女性为研究对象,并依据出生年代划将研究对象划分为1970~1974(70后)、1975~1979(75后)、1980~1984(80后)、1985~1989(85后)、1990~1994(90后)、1995~1999(95后)6个年份。提取孕检资料中包含的一般人口学和心理状况信息,运用SPSS17.0软件描述性分析参检夫妇婚姻结构现状(婚龄匹配、教育程度匹配、户籍匹配、职业匹配、身高匹配)及其随出生年代的变迁。在此基础上,以参检女性心理压力有无为反应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并以婚龄匹配、教育程度匹配、户籍匹配、职业匹配、身高匹配、出生年代为解释变量对女性心理压力状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结果:
1、婚姻匹配模式
(1)2016年湖北省参加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的女性中,婚龄匹配为“男大女小”、“男小女大”、“男女同龄”的占比分别为70.6%、14.6%、14.7%。男小女大婚龄差值为1.84±1.358岁,男大女小婚龄差值为3.44±2.477岁。“男小女大”和“男大女小”模式的婚姻里“1~3岁”婚龄差分别占比为90.4%、60.7%。不同特征女性的年龄匹配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男小女大和男女同龄模式占比升高,男大女小模式占比降低。城市男小女大和男女同龄模式占比高于农村,男大女小模式占比低于农村。职业为轻体力劳动者的女性年龄匹配模式为男小女大和男女同龄的占比高于其他职业的女性。随着身高的增加,男小女大模式占比降低。
(2)教育程度匹配为“男女同等”、“男低女高”、“男高女低”的占比分别为74.9%、11.4%、13.7%。其中“低1级”在“男低女高”和“男高女低”的占比分别为82.1%、84.7%。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户籍、不同职业、不同身高女性的教育匹配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男低女高匹配模式占比升高。城市教育程度匹配男低女高模式占比高于农村,男女同等和男高女低模式占比低于农村。职业为轻体力劳动者的女性教育程度匹配模式为男低女高的占比高于其他职业的女性,职业为农民/工人的女性教育程度男女同等匹配所占的比例高于高于其他职业的女性。随着身高的增加,男低女高模式占比降低。
(3)户籍性质“相同”和“不同”的婚配分别占调查总体的92.4%、7.6%,跨户籍匹配中女城市男农村占62.6%。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户籍、不同职业、不同身高女性的户籍匹配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看,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户籍同质匹配模式占比降低,异质匹配占比升高。城市户籍同质匹配模式占比低于农村,异质匹配占比高于农村。职业为农民/工人的女性户籍同质匹配比例最高,异质匹配比例最低。随着身高的增加,同质匹配模式占比降低,异质匹配占比升高。
(4)职业“相同”和“不同”的婚姻分别占调查总体的81.9%、18.1%。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户籍、不同职业、不同身高女性的职业匹配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看,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女性,职业同质匹配模式占比最高,教育程度为大学/大专女性同质匹配占比最低。城市职业同质匹配模式占比低于农村,异质匹配占比高于农村。职业为农民/工人的女性职业同质匹配比例最高,异质匹配比例最低。随着身高的增加,同质匹配模式占比降低,异质匹配占比升高。
(5)身高匹配中“男高女低”、“男低女高”、“男女同高”分别占调查总体的96.8%、1.3%、1.9%。男矮女高身高差值为3.05±2.161cm,男高女矮身高差值为12.39±5.148cm。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户籍、不同职业、不同身高女性的身高匹配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男低女高和男女同等匹配模式占比降低,男高女低占比上升。城市身高匹配男低女高和男低女高模式占比高于农村,男女同等模式占比低于农村。职业为轻体力劳动者的女性身高匹配模式为男高女低的占比高于其他职业的女性。随着身高的增加,男低女高和男女同等匹配模式占比增加,男高女低占比降低。
2、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1)“男大女小”匹配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且随出生年代推迟,占比升高。“1~3岁”婚龄差长期居主导位置,且总体上随出生年代推迟占比升高。“4~8岁”、“8岁以上”婚龄差值占比差别较小,且随出生年代推迟而降低。“男大女小”婚姻匹配模式中婚龄差值随出生年代推迟差距扩大。“男小女大”婚姻匹配模式中婚龄差值随出生年代推迟差距缩小。
(2)“男女同等”教育程度匹配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不同出生年代中均以“低1级”的跨级匹配为主,且跨级构成比均不随出生年代推迟变迁。
(3)不同出生年代中均以户籍均以“相同”匹配为主,且构成比基本不随出生年代推迟变迁,“女城市男农村”占比升高,“女农村男城市”占比降低。
(4)不同出生年代中职业均以“相同”匹配为主,且构成比基本不随出生年代推迟变迁。
(5)“男高女低”匹配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男低女高”、“男女同等”2种模式占比较低且差别不大,3种身高匹配模式占比基本不随出生年代变化。3、匹配模式与女性心理压力关系
研究女性中自报有心理压力的有21409人,占总体的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差、教育差距、户籍、出生年代均与女性心理压力相关(P<0.05),而身高差与女性心理压力无关(P>0.05)。与夫妻年龄差不超过3岁女性相比,丈夫大4~8岁、丈夫大8岁以上、丈夫比妻子小3岁以上女性有心理压力的风险分别为1.037倍、1.204倍、1.245倍。与夫妻教育程度相同女性相比,丈夫学历高一级、丈夫学历高一级以上、妻子学历高一级、妻子学历高一级以上女性有心理压力的风险分别为1.141倍、1.868倍、0.938倍、0.886倍。与夫妻户籍性质相同的女性相比,夫妻户籍性质不同的女性有心理压力的风险分别为0.689倍。与夫妻职业性质相同的女性相比,夫妻职业性质不同的女性有心理压力的风险分别为1.501倍。与1970~1974年出生女性相比,1970~1974、1975~1979、1980~1984、1985~1989、1990~1994、1995~1999出生年代的女性有心理压力的风险分别为1.294倍、1.319倍、1.385倍、1.500倍、1.871倍。
结论:
1、湖北省不同特征女性夫妻匹配模式具有差异,但总体来看,在年龄上呈现男大女小,身高上男高女低;在教育、户籍、职业上趋同。
2、随着时代变迁,上述婚姻匹配模式没有实质性变化。
3、女性在孕前存在一定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与婚姻匹配模式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