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生长于古鲁国都城曲阜,而且身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独特的身份使《桃花扇》从创作目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题表现等都受到了鲁文化的深刻影响。但迄今为止鲜有论者对此给予充分重视。本文分别考察《桃花扇》的创作目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特点,从中探讨古鲁文化的精神投射。目前国内外对于《桃花扇》的研究论著有很多,可搜索到的期刊论文就约有700篇,另外还有很多研究《桃花扇》的专著。关于《桃花扇》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有石玲老师的《〈桃花扇〉与中国传统文化二题》、徐爱梅的《〈桃花扇〉中的〈周易〉文化研究》、宋希芝的《传统文化对<桃花扇>的影响》等。考虑到孔尚任的特殊出身,很多论者都提到了本书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但是大部分的文章均是从某一个方面去论证,对鲁文化与《桃花扇》关系的研究还没有,笔者从鲁文化的角度出发,力图对《桃花扇》的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其中论文的主体又分五章。第一章介绍《桃花扇》与鲁文化的渊源。《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出生并成长于古鲁文化的中心——曲阜,又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这样的出身使他所创作的剧作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鲁文化的烙印。接下来分析鲁文化的来源、主要特点及其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由于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鲁国又是以“姬”姓为主,所以,鲁国与周朝的关系最近,继承的周礼也最完整,春秋时就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由此也决定了鲁文化具有重礼崇文、以德治国的精神特质。孔子对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构架的文化理论思想体系。概而言之,就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纲,统摄起了以“忠信”、“孝悌”、“礼义”、“智勇”、“廉耻”等等为主要范畴的一系列的道德规定。所以儒家文化是鲁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论述旨在为下文《桃花扇》与鲁文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探讨《桃花扇》与鲁文化中史学文化的关系。作为历史剧,孔尚任自觉运用了秉笔直书的“春秋”笔法,并高度追求剧作的真实性,很多观众甚至把它当做信史来看。这种强烈的真实感将观众深深带入那段令人感慨的历史之中,引发了很多人去思考南明灭亡的根本原因,从而使现在的统治者从中悟道,希望他们吸取前车之鉴,不再重蹈南明的覆辙,达到了“为末世一救”的创作目的。这种史笔的自觉运用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鲁文化中史学文化的传承。第三章通过分析《桃花扇》中主要正面人物形象的人格特点,总结由此体现出来的大公无私,舍生取义,注重德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鲁文化精神特质。第四章论述《桃花扇》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分析了《桃花扇》中既有浓烈的吊明氛围,又为清朝唱赞歌的矛盾;孔尚任本人在清朝积极出仕,却在《桃花扇》中描写了正面人物形象或是为国捐躯,或是归隐山林,不与清朝合作的态度这一对矛盾,这两组矛盾都统一于孔尚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他国家至上的思想,即对超越民族的“中国”的认同上。第五章论述《桃花扇》中体现的重礼、德治的政治主张、祭祀文化等其他鲁文化特质。最后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