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冈底斯东段南缘斑岩型钼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泽当矿集区内的明则和帕南两个独立的钼矿床进行了详细解剖。通过对明则矿床的解剖,厘定了矿区内岩浆岩演化序列,限定了岩浆的源区特征、岩浆起源演化过程以及岩浆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背景,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化蚀变分带以及矿化过程。通过对帕南矿床研究,进行了精确的辉钼矿Re-Os定年,厘定了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明则钼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与矿区范围的二长花岗斑岩密切相关。斑岩体呈现全岩矿化特征,且矿石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平直脉状矿化少量;强烈的成矿作用通常伴随有强烈的热液蚀变作用,形成明显的蚀变分带,从深部至浅部呈现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Mo矿化主要产于钾化带内。伴随矿化蚀变,发育明显的上Cu下Mo矿化分带,显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帕南矿区含矿斑岩为二长花岗斑岩,具有强烈的热液蚀变,矿床具有与明则相似矿化和分带特征。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显示,两矿区含Mo二长花岗斑岩侵入时代为均为30Ma。两套含矿斑岩均富Si02、K20,贫Fe、Mg、Ti。MREE明显亏损,且具有弱的Eu负异常,反映含Mo斑岩可能是埃达克质岩浆发生了富含MREE的角闪石和富Eu的斜长石的强烈分离结晶的产物。全岩Sr-Nd-Pb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明则矿区内的石英二长岩、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实际是同一套中酸性岩浆,经历了复杂的结晶分异、岩浆混合和壳幔混染后形成的一套连续演化的岩浆岩组合。同位素数据显示,镁铁质包体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而主岩应源自有大量幔源物质加入的下地壳。矿物学证据显示,区内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混合作用应当发生在中上地壳尺度。系统的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定年显示,这一成矿带内斑岩Mo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32.5-30.0 Ma之间,即印-亚板块的晚碰撞阶段,其成矿作用可能主要与藏南岩石圈地幔初始拆沉作用,诱发的软流圈上涌所诱发的岩浆作用密切相关。